《蚍蜉一首》
梅月炎官尚敛威,纷纷此物傍綀衣。 扑灯似怕光芒掩,撼树都忘力量微。 因爱积阴憎景日,逆知将雨泄天机。 未应蚁子浑无援,时至皆能插羽飞。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生动的咏物诗,以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内心感受,描绘了梅花在炎炎夏日中的状态和气质。诗歌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首联“梅月炎官尚敛威,纷纷此物傍綀衣。”描绘了梅花在炎热的夏季仍然盛开的场景,以及梅花纷纷飘落的画面。这里用“尚敛威”形容夏日的炎热,通过对比表现出梅花的坚韧。
颔联“扑灯似怕光芒掩,撼树都忘力量微。”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在灯光下的姿态,以及风吹树动时梅花的坚韧。这里的“似怕光芒掩”生动地描绘出梅花的柔和与灵动,而“撼树都忘力量微”则展示了梅花的坚韧不屈。
颈联“因爱积阴憎景日,逆知将雨泄天机。”这里表达了梅花喜爱阴凉的环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雨天。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暗示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尾联“未应蚁子浑无援,时至皆能插羽飞。”这里的“蚁子”和“插羽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即使微小的生命也能在适当的时机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生动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同时,借物抒怀,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只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就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希望。
|
创作背景
《蚍蜉一首》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社会环境:刘克庄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的时代,但也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这样的社会背景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2. 个人经历:刘克庄是一位具有深厚学养和才华的诗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这些经历都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3. 对自然的观察:蚍蜉是一种小昆虫,诗人通过对蚍蜉的观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对自然的观察有关。通过对这些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相关诗词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七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
-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吶喊两悠悠。
群盲竭尽蚍蜉力。
不废江河万古流。
-
欲士心胸塞,高人眼目醒。
罗浮夜半日,南极海中星。
观心无别法,问梦有前人。
夜或长于夜,身还外此身。
万种由心造,千灵并我生。
病中闻蚁斗,司处喜驴鸣。
天因断鳌立,人共倮虫生。
积气元无物,含灵总有情。
坏衲归杜窖,还舟上玉天。
莫疑佛富贵,不信鬼神仙。
功名只可笑,时命偶相当。
鸡豕能为帝,蚍蜉亦有王。
色界真魔界,仙乡半醉乡。
错寻醒酒石,痴觅返魂香。
生白灵观妙,飞玄隐韵奇。
不嫌崇有论,却爱步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