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丝桐》
地阔天宽人一般,琴心会得语言难。 高山流水知音少,月白风清时自弹。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富有哲理和意境的诗。首先,从整体上看,诗人在表达一种人生孤独,求知音难觅的情感。但通过琴声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也展现出一种豁达和自娱自乐的精神风貌。
首句“地阔天宽人一般”形容天地广阔,人物众多,但人人都像诗人一样,孤独地存在于世间。这个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性孤独的深刻理解。
次句“琴心会得语言难”表达了诗人认为琴声能传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语言却往往难以做到。这是一种对音乐和心灵关系的深入洞察。
第三句“高山流水知音少”引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寓言人生难得一知音。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人性孤独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最后一句“月白风清时自弹”描绘了诗人在月白风清的夜晚,自弹自赏,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娱自乐的情景。
整首诗情感深沉,哲理丰富,通过琴、高山流水、月白风清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孤独、音乐和自然的深入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
创作背景
《咏丝桐》是宋代的诗人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丝桐这种乐器有关。丝桐,古代拨弦乐器,传说为伏羲氏所造,又称琴。在古代,丝桐是文人雅士常用来抒发情感、表达心意的乐器,因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而备受推崇。
阳枋在创作《咏丝桐》时,可能是在欣赏丝桐演奏或自己弹奏丝桐时,被其美妙的音乐所感动,进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他通过诗歌的形式,描绘了丝桐的外形、音色以及演奏时给人带来的感受,表达了对这种乐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诗歌中也可能蕴含着对古代文化、历史传统的回忆和思索。
总之,《咏丝桐》是阳枋在欣赏丝桐演奏或自己弹奏丝桐时,被其美妙的音乐所感动而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丝桐这种乐器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相关诗词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