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 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 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 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与友人共同品读刘禹锡(字梦得)的诗歌,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他们坐在烛火前,守着残烛,怕风吹灭。诗歌中的森严和机警,仿佛是在听取元帅的命令,或是在观看国手的棋局。最后,诗人提到了愚溪,与地下的友人微之相对,表达了千载传承的友谊和敬意。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读诗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刘禹锡诗歌的敬仰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读诗时的专注和投入,以及诗歌所带来的森严、机警的感受。同时,通过愚溪与地下友人的对比,表现了友谊的坚贞和传承。
在技巧上,诗人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运用典故和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读诗场景的描绘和对刘禹锡诗歌的敬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友谊的坚贞,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诗意。
|
创作背景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 从诗题来看,这首诗是在十月二十二日的夜晚,诗人与友人方寺丞一同在瀑庵这个地方住宿,一同阅读刘禹锡(刘宾客)的诗集。瀑庵这个环境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2. 刘克庄在政治上并不得意,曾被贬出京城,前往广东担任一个小官。他的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豪情壮志,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这首诗也可能是在他人生低谷时,借阅读刘禹锡的诗集来寻求心灵上的共鸣和慰藉。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在瀑庵与友人共读刘禹锡诗集时,对自然、人生、友情等产生的感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秦川行尽颍川长,吴江越岭已同方。
征途渺渺烟茫茫,未得还乡伤近乡。
随萍逐梗见春光,行乐登台斗在旁。
林间啼鸟野中芳,有似故园皆断肠。
-
重泉生美玉,积水异常流。
始玩清堪赏,因知宝可求。
斗回虹气见,磬折紫光浮。
中矩皆明德,同方叶至柔。
月华偏共映,风暖伫将游。
遇鉴终无暗,逢时愿见收。
-
呼猿涧西藏石筍,丹桂苍松达鹫岭。
几年陈迹绝纤埃,一旦佳名出清景。
山家时喜来五马,相携款曲空岩下。
遂许诛茅结小菴,异日功成伴潇洒。
菴成可以资静观,目前直见江湖宽。
邺公政简每频到,试茶笑傲浮云端。
物外似忘轩冕贵,此中深得林泉意。
野人陪著病维摩,游息自同方丈地。
芳献从此流千载,且得而今光胜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