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日长老访留之樗庵》
            
            
            
妄念已知今世错,勤修别结后身缘。 尺三汗脚踏龙尾,丈六金身坐象筵。 昔趁蛾眉班谒帝,今从牛矢路归田。 未知葱岭何边去,且向庵中伴老禅。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诗的主题似乎是关于人生的过错、修行、转变和未知的未来。
首句“妄念已知今世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错误行为的悔悟,意识到自己的妄念是今世的错误来源。这反映了诗人深刻的内省和自责。
“勤修别结后身缘”则是诗人立志修行,以期在未来的生命中结缘更好的境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决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尺三汗脚踏龙尾,丈六金身坐象筵”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修行的艰辛和成果。诗人用“尺三汗脚”形容修行的艰难,而“丈六金身”则象征修行的成功,坐在象筵上则是成功的象征。
“昔趁蛾眉班谒帝,今从牛矢路归田”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从过去的权贵生活到现在归于田园的转变。这种转变象征着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放弃,对修行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未知葱岭何边去,且向庵中伴老禅”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决心在庵中与老禅为伴,继续修行的决心。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诗人的悔悟、决心、艰辛、成果、转变和对未来的追求,都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 
             
创作背景
  
 《灵石日长老访留之樗庵》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诗人与僧人的交往:刘克庄与灵石日长老是一位僧人,两人可能有交往或友情,这首诗可能是为了记录两人之间的交往或友情而创作的。
2. 留宿的场景:诗题中提到了“访留之樗庵”,说明诗人与灵石日长老在某个地方相遇,并留宿于樗庵。这个场景可能给诗人带来了某种感悟或触动,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
3. 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中可能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比如山林、溪水等等,这些景物也可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与僧人的交往、留宿的场景以及自然景物的描绘有关。
            
			
            
        
            
                相关诗词
                
 
 - 
           
                        
                        
                        
                            
                            
                           灵山一片不灵石,手斫成器心所惜。
凤鸟不至池不成,蛟龙干蟠水空滴。
青松火炼翠烟凝,寒竹风摇远天碧。
今日赠君离别心,此中至浅造化深。
用之可以过珪璧,弃置还为一片石。
                        
                         
                        
                                                    
                         
            
    
 
 - 
           
                        
                        
                        
                            
                            
                           信彼称灵石,居然狎遁栖。
裴回承翠巘,斌驳带深溪。
夕阴起层岫,清景半虹霓。
风来应啸阮,波动可琴嵇。
仆也颍阳客,望彼空思齐。
傥见山人至,簪蒿且杖藜。
                        
                         
                        
                                                    
                         
            
    
 
 - 
           
                        
                        
                        
                            
                            
                           君不见,清凉山前一灵石,一片方方大如席。
云是文殊说法座,千古流传夸胜迹。
我生闻说自孩提,将信还疑难考索。
寄慕兹山四十春,苦为浮名缚冠帻。
迩束嫡宦游汾阳,行旌北指台山冈。
跻攀万仞不惮险,清秋天爽披清凉。
石旁拭目辩真伪,恐感禅家虚诞累。
殷勤立石遍招呼,仆夫累为堪容萃。
始信空中色相真,石能幻化通灵神。
石灵愈信文殊道,道神常显空中身。
空中身,灵山塔,我问灵山山不答。
异石中藏玄妙机,识破玄机输老衲。
老衲前知石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