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庙》
仁暴由来各异施,秦徐至竟孰雄雌。 君看骊岫今无墓,得似柯山尚有祠。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咏史诗,主要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首句“仁暴由来各异施”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仁爱和暴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体现和实施方式。这种观点表明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次句“秦徐至竟孰雄雌”则引用了秦朝和徐国的历史典故,暗示了强大与弱小、胜利与失败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对比进一步展示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变幻莫测。
接下来,“君看骊岫今无墓,得似柯山尚有祠”两句,通过对骊山和柯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骊山上的陵墓已经消失,而柯山上却仍然保留着祠堂。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引发了人们对功名、权力等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绘,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创作背景
《徐偃王庙》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徐偃王的历史故事有关。徐偃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仁义之君,因其行仁爱之道,放弃争斗,而受到后人的敬仰。刘克庄在游览徐偃王庙时,感慨于徐偃王的品德,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表达了刘克庄对徐偃王仁爱精神的崇敬,同时也借古讽今,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以徐偃王为榜样,实行仁政,关爱百姓。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既包含了对古代贤君的敬仰,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期望。
相关诗词
-
当年大德瑞朱弓,仁在斯民千古同。
故国已无徐子土,灵祠今有梵王宫。
水流檐影晴江上,山接钟声暮霭中。
揽辔此行因致敬,蒲团分坐听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