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蔺道士》
入水大虫出火龙,一生看守赞神工。 知行例作等间话,三尽儿童八十翁。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入水大虫”和“出火龙”的形象,展现了生命的奇迹和神工。这里,“入水大虫”和“出火龙”可以理解为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成长和变化。诗人赞叹这种神奇的生命力量,认为它值得一生的看守和赞美。
接下来,诗人又说“知行例作等间话”,这是在表达知识和行动应该是一体的,知识只有转化为行动才有意义。这种知行合一的观念,是许多古代哲人所倡导的。
最后的“三尽儿童八十翁”则表达了年龄并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三岁的儿童还是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知行合一和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
|
创作背景
《赠蔺道士》是宋朝诗人阳枋的诗作。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道教文化的影响:宋代道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与道士交往密切,诗词中常有赠道士的作品。阳枋作为宋代的文人,可能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创作了这首赠道士的诗。
2. 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诗歌中描述了蔺道士所居环境的静谧幽深,以及飞禽走兽的和谐共处,这可能反映了阳枋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道士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与蔺道士的交往:阳枋与蔺道士可能有交往或听说过其道行高深的事迹,因此写下此诗来表达对道士的敬仰和赞美。
综上所述,《赠蔺道士》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道教文化的影响、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以及与蔺道士的交往等方面。
相关诗词
-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
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
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轻花委砌惹裾香,残月窥窗觇幌色。
个时无数并妖妍,个里无穷总可怜。
别有众中称黜帝,天上人间少流例。
洛滨仙驾启遥源,淮浦灵津符远筮。
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
珮中邀勒经时序,箫里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