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北岩书院别王东卿归乐邑》
雨前雨后山俱好,江瘦江肥水尽佳。 一见论心无久近,休言眼底各天涯。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雨前雨后山的美丽景色,以及江水的涨落,展现了自然风光的魅力。同时,诗人通过“一见论心无久近,休言眼底各天涯”表达了一种与朋友相识相知,不拘泥于时间远近和地理位置的友谊观念。整首诗意境优美,寓意深远,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
首句“雨前雨后山俱好”通过“雨前”和“雨后”的对比,展现了山的多种美态,无论是雨水滋润前的山景还是雨水洗礼后的山色,都令人赏心悦目。
次句“江瘦江肥水尽佳”则通过形容江水的涨落,表现了江水的变幻之美。 “瘦”和“肥”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状态,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
最后两句“一见论心无久近,休言眼底各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看法。诗人认为真正的朋友不在于相识时间的长短和地理位置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这种友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具深度和长久性。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友情观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
|
创作背景
《涪州北岩书院别王东卿归乐邑》是宋朝诗人阳枋的诗作。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
1. **时代背景**: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词作为当时的主要文学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同时,宋朝也是一个士人阶层活跃,学派纷争的时期,这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2. **地理环境**:诗中的“涪州北岩书院”可能是阳枋与王东卿共同学习或交游的地方,而“乐邑”可能是王东卿的故乡或者去处。这些地方的环境、景色以及人情风俗,都可能对诗歌的创作产生影响。
3. **人物交往**:阳枋与王东卿的交往,可能是这首诗创作的直接触发点。他们的友情、别离时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都可能在诗中得以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涪州北岩书院别王东卿归乐邑》的创作背景可能是阳枋在涪州北岩书院与王东卿别离时,感于时代、环境、人物交往等多种因素,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以上只是基于现有信息的推测,如果需要更准确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相关诗词
-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
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
谩持白马先生论,未抵鸣鸡下客功。
符命已归如掌地,一丸曾误隗王东。
-
周王东定日,虞后北巡年。
虎旅阴山转,龙舟夜壑迁。
珠丘开白坏,琳殿甗玄泉。
示俭裁流水,崇威迥跨边。
云中分地脉,斗极应星躔。
弓堕天难陟,冠游月尚还。
光灵六圣扈,警跸八神传。
南至恭明祀,东曹简上贤。
瞻依徒欲赠,凄恻未能宣。
-
金天方肃杀。
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
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
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
归邀麟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