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

要路倦登临,渊明径好寻。
卷收名利帜,揭示圣贤心。
明使千家满,霜从两鬓侵。
逃空三峡客,属耳听蛩音。
作品赏析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要路倦登临,渊明径好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厌倦,以及向往陶渊明那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诗人在繁华的道路上行走久了,感到疲倦,于是开始寻找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之路。 颔联“卷收名利帜,揭示圣贤心”,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之心和对圣贤之道的追求。诗人收起了追求名利的旗帜,揭示了追求圣贤之心的决心。 颈联“明使千家满,霜从两鬓侵”,这里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明使千家满,形容白昼时千家万户的繁忙景象,而霜从两鬓侵,则描绘了诗人两鬓斑白的形象,暗示了诗人年岁已高,人生阅历丰富。 尾联“逃空三峡客,属耳听蛩音”,这里的“逃空”二字,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遁入空门的决心。而“属耳听蛩音”,则展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用心倾听蟋蟀的叫声,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圣贤之道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是宋朝诗人阳枋的诗作。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测: 1. 诗歌标题提及的人物:诗题中提到了黄循斋和景正辅户曹两位人物。这可能意味着此诗是阳枋为送别景正辅户曹去夔州(今重庆奉节)赴任,或者为回应黄循斋的某首诗而作。 2. 时代背景:宋朝时期,诗词常常用于表达友情、离别、颂扬等情感。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一种友情送别或赞誉的背景下创作的。 3. 地理环境:诗题中提到的“夔”,是古代的地名,即现在的重庆奉节。这可能意味着诗中会描绘一些与奉节相关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三首》是阳枋在送别友人景正辅户曹赴任重庆奉节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可能表达了友情、离别和颂扬等情感,并描绘了一些与奉节相关的景观。然而,具体的创作背景还需结合诗歌内容和历史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诗词关键字: 要路 登临 两鬓
相关诗词
  • 1
    [元]
    侵晓园丁,报道娇红嫩紫。
    巧工夫、攒枝*蕊。
    行歌伫立,洒洗妆新水。
    卷香风、看街帘起。
    深深巷曲,有个重门开未。
    忽惊他、寻春梦美。
    穿窗透阁,便恁伊唤取,惜花人、在谁根底。
  • 2
    [明]
    绛河垂地七襄回,弦月无云半壁开。
    何处笛声传《折柳》,满庭秋气飒苍苔。
    遥疑灵鹊桥边落,暗度穿针席上来。
    莫遣天孙闻此曲,欢情离恨正难裁。
  • 3
    [明]
    佳气抱房栊,年华自不穷。
    山将眉合翠,花傍镜分红。
    晓色罗衣上,春声燕垒中。
    犹怜芳树下,无力倚东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