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偈三十五首》

青春已去,朱夏斯临。
放下横肩楖栗,宴坐古佛丛林。
荆山之璞不须觅,赤水之珠何用寻。
纵饶寻觅得,失却本来心。
作品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首句“青春已去,朱夏斯临”描述了时间的流逝,青春已逝,夏天即将到来,暗示着生命的阶段在不断更替。 “放下横肩楖栗,宴坐古佛丛林”则表现了作者放下世俗纷扰,静心修行的决心。在这里,“横肩楖栗”象征着生活中的繁琐事务和困难挑战,而“宴坐古佛丛林”则代表着内心的宁静和修行的场所。 “荆山之璞不须觅,赤水之珠何用寻”两句,用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宝藏的发现。荆山之璞和赤水之珠都是珍贵的宝物,但作者认为,这些外在的珍宝并不需要刻意追寻,因为内心的宝藏更为重要。 最后两句“纵饶寻觅得,失却本来心”则强调了追寻外在事物可能会使人失去内心的本真。即使找到了外在的珍宝,如果失去了内心的本质,也是得不偿失的。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反思自身的生活和价值观。
创作背景
《偈三十五首》是宋朝诗人释祖珍所作的一组诗歌。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佛教的教义和思想有关,是释祖珍根据佛教经典和自己的修行体验所创作的。其中,《偈三十五首》主要是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佛教中的哲理和修行之道。 释祖珍是宋朝的一位佛教高僧,他长期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研究和宣扬,同时也注重修行实践。在他的诗歌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修行体验,传达佛教的教义和思想。 因此,《偈三十五首》的创作背景与佛教文化、修行实践以及释祖珍个人的体悟有关,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所遇所感的表达。
诗词关键字: 失却 已去 不须
相关诗词
  • 1
    [宋]
    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
    泥牛入海过新罗,木马追风到天竺。
    天竺茫茫何处寻,补陀岩上问观音。
    普贤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兮秋水深。
  • 2
    [宋]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这里见得,黄面瞿昙。
    隐身无地,其或渺漫。
    不分照雇,眉毛鼻孔。
  • 3
    [宋]
    欲渡巨少,必假方舟。
    橹棹俱全,风帆两便。
    夜观星月,昼视云山。
    万里之遥,一瞬可到。
    人心尽畏波涛险,未必被涛险似心。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