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校书》
短衣穿结半瓢空,所住茅檐仅蔽风。 久诵经书皆默记,试挑史传亦旁通。 青灯窗下研孤学,白首山中聚小童。 却羡安昌师弟子,只谈论语至三公。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困却勤奋好学的书生形象,表达了对这位书生的赞美与钦佩之情。首联描写书生贫困的生活状态,穿着短衣,住着茅檐蔽风的简陋房屋,生活十分艰辛。颔联则写书生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勤学不辍,经史子集都能默记旁通,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颈联进一步描绘了书生在青灯下独自研读的孤独场景,以及他在山中聚集小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情景,形象生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书生的羡慕之情,认为他虽然生活清贫,但是精神富有,比那些只谈论《论语》却身居高位的人更为可贵。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对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贫困却博学多才的书生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
创作背景
《村校书》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学校的景象,以及书生的生活状态。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背景:宋朝时期,虽然文化教育相对发达,但是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比较落后。因此,农村学校的教育状况可能不太理想,这可能为诗人创作此诗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背景。
2. 诗人经历:刘克庄是一位比较有学问的诗人,他曾经在农村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农村教育状况有所了解。这可能为他创作此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综上所述,《村校书》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诗人通过描写农村学校的景象和书生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农村教育状况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当机转处不踌躇,琉璃盘裹走明珠。
赵州老子村校书,一条拄杖两人舁。
-
-
览镜无方染白髭,垂车有疏叩丹墀。
故将军老班师后,村校书贫散学时。
百岁电光俄变灭,一场春梦莫寻思。
篱边尚有开残菊,乱插乌巾策杖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