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凤山清明寺二首》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和一种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感。“日上钟未鸣,老僧睡犹熟”这两句诗描述了一个平和、宁静的环境,表达出一种禅意的境界,即老僧仍然熟睡,未被外面的喧嚣所打扰。“谁是山中人,长享清明福”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清静自在的情感,即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然、放下尘世烦恼的人才能享受清明福祉。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环境和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表达出一种悠然自得、清静自在的人生境界,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尘世烦恼,享受自然和内心的平静。
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欣赏。同时,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情感,这首诗也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创作背景
《隐居凤山清明寺二首》是宋代诗人楼淳创作的一组诗。从诗题来看,这组诗是在描述作者在凤山清明寺隐居的生活和感受。凤山清明寺是一个环境清幽、远离喧嚣的地方,这为楼淳提供了一个静心思考和创作的环境。同时,佛教文化也可能对楼淳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该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可能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厌倦,选择了隐居生活,通过在清明寺的体验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同时,这组诗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对生活的理解和领悟。
以上只是对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进行的推测,具体的情况需要结合楼淳的生平、时代背景和诗歌内容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关诗词
-
百役红尘吏,过门一解鞍。
频来无事干,孤坐有山看。
留月不掩户,招风长倚栏。
马嘶催去路,吾道尚盘桓。
-
老树萧萧吹古风,满阶落叶鸣寒蛩。
插天殿阁云不锁,挺柱石筍擎太空。
凤去台空秋寂寂,瑶草离离自青碧。
玉箫吹彻渺遗音,十二阑干空月色。
-
岁晚凤山阴,看尽楚天冰雪。
不待牡丹时候,又使人轻别。
如今归去老江南,扁舟载风月。
不似画梁双燕,有重来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