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轵道》
秦暴浑如狼牧羊,筑临洮郡至咸阳。 苦防齐客出关外,岂料子婴降道傍。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咏史诗,主要描绘了秦朝末年的混乱和衰败。诗歌以秦朝的历史为背景,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最终的灭亡。
首句“秦暴浑如狼牧羊”,用“狼牧羊”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秦朝统治的残暴。狼是凶猛的野兽,羊则是温顺的动物,狼牧羊即意味着强者对弱者的欺凌和压迫,喻示秦朝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次句“筑临洮郡至咸阳”,描述了秦朝大兴土木,修建临洮郡至咸阳的长城,以巩固其统治。这一举措虽然加强了秦朝的防御能力,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第三句“苦防齐客出关外”,反映了秦朝对齐国人的猜忌和防范。秦朝统一六国后,对齐国人十分警惕,严禁齐国人出关,生怕他们造反。这种对人民的猜忌和压制,进一步暴露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最后一句“岂料子婴降道傍”,以子婴投降的故事为结尾,揭示了秦朝的最终灭亡。子婴是秦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秦朝已经陷入了混乱和衰败,最终子婴无奈投降,秦朝灭亡。
整首诗通过对秦朝历史的描绘,展示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最终的灭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
创作背景
**《轵道》是宋朝诗人刘克庄的诗作,其创作背景与济源的轵道有关**。轵道是古代的一条道路,位于济源境内。这条道路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历代都有加宽和修缮。在晋文公二年,为了出兵方便,这条道路曾进行过大修。而到了秦代,为了更好地控制六国,也对此路进行了扩修。这条路从西安到洛阳,经过函谷关,地势险要,重兵把守,因此通过困难很大。刘克庄在了解这段历史后,感慨万分,于是创作了《轵道》一诗,来描绘和反映这段历史。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与《轵道》相关的文献典故,以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大道不居谦,八荒安苟得。
木中不生火,高殿祸顷刻。
谁将白帝子,践我礼义域。
空持拔山志,欲夺天地德。
轵道人不回,壮士断消息。
父母骨成薪,虫蛇自相食。
鼎乱阴阳疑,战尽鬼神力。
东郊龙见血,九土玄黄色。
鼙鼓裂二景,妖星动中国。
圆丘无日月,旷野失南北。
徒流杀人血,神器终不忒。
一马渡空江,始知贤者贼。
-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
尘飞鹿走力难任,巡幸沙边悔恨深。
鸟篆未经衔轵道,龙文先自徙汾阴。
空传行在沦孤愤,无复寰区遏八音。
圣德神功俱泯灭,英雄千载一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