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寺庙里的景象,以及人们在这里避炎蒸、感受清凉的环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诗人成功地传达出了一种安静、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首联“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点明了寺庙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也引出了下文对寺庙环境的描写。 颔联“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通过具体的景象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寺庙清凉宜人的氛围。雨后房基湿润,依山而建的井气息冰凉,这些细节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里的清凉。 颈联“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通过描写寺庙里的僧人和睡客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这里的宁静和清凉。睡榻上的人们感受到清凉而入睡,松树上的水滴滴在归来的僧人身上,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寺庙里的生活场景。 尾联“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总结了整首诗的氛围和主题。在这个清凉宜人的寺庙里,人们专心致志地享受宁静,甚至不愿意去写诗打扰这份宁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出了一种安静、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这种清静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使读者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