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春上冢五首·西楼》
溪草林花争碧红,伤心黄壤閟芳容。 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 伊昔老盆常共酌,即今败絮倩谁缝。 臼间一斗仓陈粟,薄暮归来独自舂。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感情色彩的诗,以景生情,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逝去亲友的悲痛,同时也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
首联“溪草林花争碧红,伤心黄壤閟芳容。”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溪边的草、林中的花都在争相绽放,一片碧绿与艳红交织的美景。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引起了诗人伤心的情绪,因为黄土掩盖了曾经美丽的容颜,喻指生命的消逝,令人悲痛。
颔联“短松明月易陈迹,断雨残云难觅踪。”中,诗人借助短松、明月、断雨、残云等自然景物,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短松和明月易成陈迹,断雨和残云难以寻觅,这正像人的生命一样,转瞬即逝,难以追寻。
颈联“伊昔老盆常共酌,即今败絮倩谁缝。”诗人回忆过往,曾与亲友共酌,然而如今却已人去楼空,败絮无人缝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逝去亲友的悲痛。
尾联“臼间一斗仓陈粟,薄暮归来独自舂。”描绘了诗人独自生活的艰辛,傍晚归来,只有一斗陈粟,无人帮助,只能自己舂米为炊。这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孤独。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场景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亲情和友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
创作背景
《壬辰春上冢五首·西楼》是宋朝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祭祀祖先有关。根据诗题,“壬辰春”指的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的春天,诗人在这段时间里上坟祭祖。
这组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可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俗和习惯。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和心情,以及他们对家族和传统的重视。
总之,《壬辰春上冢五首·西楼》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祭祀活动有关,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关诗词
-
寂寞过朝昏,沈忧岂易论。
有时空卜命,无事可酬恩。
寄食依邻里,成家望子孙。
风尘知世路,衰贱到君门。
醉里因多感,愁中欲强言。
花林逢废井,战地识荒园。
怅别临晴野,悲春上古原。
鸟归山外树,人过水边村。
潘岳方称老,嵇康本厌喧。
谁堪将落羽,回首仰飞翻。
-
晓傍苍崖,滴寒露、研朱点易。
五十四卦为归姝,惟幽人吉。
彼美人兮春上下,如吾徒者山南北。
辨一生、坚壁卧烟霞,诗无敌。
人间世,胶中漆。
功名事,刀头蜜。
放乾坤醉眼,看朱成碧。
曾共梅花相尔汝,尽教雪后无消息。
莫怕寒、容易嫁东风,春狼藉。
-
衰兰枯荷了秋色,几向寒梢问消息。
溪桥交马断肠时,翠袖佳人日暮归。
玉面亭亭汉宫样,一见风流慰心赏。
寒标孤绝太无情,谁为移春上玉京。
月华凄切霜华白,夜半飘香度帘额。
寄声横笛且休吹,愁杀江南未归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