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歌二十首》
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 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绘历史事件的诗,诗中提及的鲁港、贾平章、大魏王,都是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首句“鲁港当年傀儡场”,指的是当年在鲁港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中,宋朝军队在贾似道的指挥下大败。贾似道因此成为了宋朝的罪人,他的统治也被形容为“傀儡场”,暗示他没有真正的统治能力,只是像一个木偶一样被操控。
第二句“六军尽笑贾平章”,进一步描绘了贾似道的尴尬境地,他的失误和无能被全军嘲笑。“六军”指的是天子之兵,这里的“笑”字,深刻地刻画了士兵们对贾似道的不满和愤慨。
第三句“三声锣响三更后”,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了战役的失败和混乱,三更半夜,三声锣响,预示着战事的不利和军队的溃败。
最后一句“不见人呼大魏王”,引用了历史典故,大魏王指的是曹操,此处用以比喻贾似道的失败和失势。诗句意味着贾似道从权力高峰跌落,人们不再恭敬地称呼他,而是对他的失败和无能进行嘲笑和谴责。
整首诗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
创作背景
《越州歌二十首》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南宋朝廷的覆灭和汪元量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首先,南宋朝廷的覆灭是整个时代背景。越州(今绍兴)是南宋朝廷的临时都城。当时,元军大举南下,南宋朝廷岌岌可危,越州成为了抗元的重要前线。这个时代的动荡和危机,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背景。
其次,汪元量个人的经历也是这组诗的重要创作背景。作为宫廷琴师,他亲历了南宋朝廷的兴衰,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他的亲身经历和对历史的感慨,都在《越州歌二十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越州歌二十首》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朝廷的覆灭和汪元量个人的经历,这组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坎坷。
相关诗词
-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