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咏一百首·阿宜》

牧有谆谆诲,宜无赫赫声。
假令如叔父,一世得狂名。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和教诲的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的品格和行为的看法,以及对人生的理解。 首句“牧有谆谆诲”,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牧”比作一位智者,他的教诲诚挚而深切。这个比喻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智者的慈祥与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谦虚、诚恳待人的推崇。 次句“宜无赫赫声”,与首句相呼应,意在表明智者虽然诚恳待人,但却并不以此自夸,不追求名声显赫。这里的“宜无”二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让人深思:真正的智者,应该是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 末两句“假令如叔父,一世得狂名”,诗人以“叔父”为例,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叔父虽然名声显赫,但这是因为他的狂放不羁,而并非因为他的智慧和品格。这里的“狂名”二字,充满了讽刺意味,让人意识到追求名声的虚无和浅薄。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品格和名声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给人以深刻的示:真正的智者,应该追求内心的修养和品格的提升,而非外在的名利。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阿宜》是宋朝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是以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为题材,通过咏史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刘克庄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屈辱求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关切。 具体到《杂咏一百首·阿宜》这首诗,其创作背景与历史上的一位人物谢安有关。谢安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率领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诗中的“阿宜”是谢安的小名,刘克庄在诗中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对谢安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敬仰之情。 综上所述,《杂咏一百首·阿宜》的创作背景与刘克庄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现实社会的关切有关。
诗词关键字: 叔父 一世
相关诗词
  • 1
    [唐]
    澄水一百步,世名谭子池。
    余诘陵阳叟,此池当因谁。
    父老谓余说,本郡谭叔皮。
    开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
    坠地便能语,九岁多须眉。
    不饮亦不食,未尝言渴饥。
    十五锐行走,快马不能追。
    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
    父母忆念深,乡闾为立祠。
    大历元年春,此儿忽来归。
    头冠簪凤凰,身著霞裳衣。
    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
    余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
    恐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
    此有黄金藏,镇在兹庙基。
    发掘散生聚,可以救贫羸。
    金出继灵泉,湛若清琉璃。
    泓澄表符瑞,水旱无竭时。
    言讫辞
  • 2
    [唐]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
    头圆筋骨紧,两眼明且光。
    去年学官人,竹马绕四廊。
    指挥群儿辈,意气何坚刚。
    今年始读书,下口三五行。
    随兄旦夕去,敛手整衣裳。
    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
    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
    今年我江外,今日生一阳。
    忆尔不可见,祝尔倾一觞。
    阳德比君子,初生甚微茫。
    排阴出九地,万物随开张。
    一似小儿学,日就复月将。
    勤勤不自已,二十能文章。
    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尧汤。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 3
    [宋]
    三顾先生得麟笔,付嘱遗经谁第一。
    独将麟髓饭澹翁,项家阿英亦其乙。
    澹翁孤忠贯两仪,阿英卓行彻九扉。
    旌门一日插天半,却把此笔傅阿宜。
    阿宜阿囝续弓冶,卢溪书院声无价。
    不论当家与外人,不日天池看浑化。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