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击梧桐》

杳杳春江阔。
收细雨、风蹙波声无歇。
雁去汀洲暖,岸芜静,翠染遥山一抹。
群鸥聚散,征航来去,隔水相望楚越。
对此、凝情久,念往岁上国,嬉游时节。
斗草园林,卖花巷陌,触处风光奇绝。
正恁浓欢里,悄不意、顿有天涯离别。
看那梅生翠实,柳飘狂絮,没个人共折。
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
作品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时间上来说,由先写春江雨景,再写往事回忆,最后写别后情景,从空间上来说,由先写室内外空间,再写远近、大小之隔,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词的上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以春江、细雨、风波、雁阵、洲岸、水边、远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幅凄迷的江南春雨图。 “杳杳春江阔,收细雨”二句,起笔以“杳杳”状江宽而远,以“细雨”点春江春雨细密,“收”字则描绘雨细密至密的特点。 “风蹙波纹生细”四句,紧承上文,不仅将细密的春雨写出,更将风与雨的相融及春雨涟漪荡漾的动态势态写出。以“蹙”状“风”,以“生”言“波纹”,显得形象生动,动态飞扬。由江洲到岸洲再到远山,用笔由近及远。“汀洲”句一语双关,既写洲上暖暧的雁阵,也暗指送别时双方的心情。“岸芜静”三字,又烘染出满目凄凉的春景。 “群鸥”三句,由写景过渡到怀人。写自己目送群鸥,鸥鸟翔集,来往自由,而自己则隔水遥望对方,双方的距离相隔如“楚”、“越”之遥远。这里又借群鸥的自由来反衬双方的离别不自由。“对此”二句点明这是在回忆往昔的离别。词篇进入抒情阶段。“凝情久”三字直承“群鸥”三句而来,将双方的阻隔拉回到现实中来。 下片“念往岁”三字水到渠成般地转入下片的抒情。“上国”应“国”字。从“上国”到“巷陌”,从“嬉游时节”到“斗草园林”,从“风光奇绝”到“天涯离别”,双方的生活经历和别后情景如过眼烟云般的出现。而在这一切中间,“把而今”三字领起下文的抒情和感叹。“愁烦滋味”四字则与前面的“群鸥”“越水”“凝情久”等等的对比中暗示对方并不知晓自己的心情。这一切似与“谁说”两字不和谐。“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一句直抒胸臆。愁人满怀滋味无从诉说又无可倾泄,只好让它任其沉积于胸中。而其中的痛苦、寂寞、怨尤等等无法倾泄而出更是强烈而又无法排遣。全词以这样的诗句作结,余味无穷。整首词语言晓畅,平易;而用笔却又若断若续,若有还无;写景与抒情交织得如此错落有致而浑然一体,正是闲雅词风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击梧桐》这首词是宋李甲的作品,具体的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可以根据词的内容和一些历史背景进行推测。这首词描写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忧虑。当时社会动荡,人心惶惶,这可能是作者创作这首词的深层次原因。同时,词中描述的场景和情感也可能与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总之,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诗词关键字: 汀洲 巷陌 不意
相关诗词
  • 1
    [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2
    [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3
    [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