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问政山》

冯轼邦君侈画熊,却来问政翠崖翁。
祗应兄念玄真子,不是堂无齐盖公。
千载棣佛教盛事,两丛慈竹亦清风。
跨鸾时过宣平老,明月箫声在半空。
作品赏析
这首诗歌充满了雅致和韵味,给人一种庄重、雅致的感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冯轼邦君侈画熊,却来问政翠崖翁。”展示了诗人对于政务与艺术的独特理解。以“冯轼邦君侈画熊”形容画作之精美,又以“问政翠崖翁”表达了政治与艺术的交融。这种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于政治和艺术的高超理解,也引导读者思考两者的关系。 颔联“祗应兄念玄真子,不是堂无齐盖公。”中,诗人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和典故,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意蕴。“玄真子”和“齐盖公”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颈联“千载棣佛教盛事,两丛慈竹亦清风。”中,诗人以“千载棣佛”形容时间之长,与“两丛慈竹”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教盛事”与“亦清风”的对仗,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诗艺。 尾联“跨鸾时过宣平老,明月箫声在半空。”中,诗人以“跨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宣平老的状态,而“明月箫声在半空”则营造了一种优美、宁静的氛围,使得整首诗歌在一种高雅、宁静的氛围中结束。 总体来说,这首诗歌充满了韵味和深意,展示了诗人对于政治、艺术、历史和自然的独特理解,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艺。
创作背景
《题问政山》是宋朝诗人陈鉴之的一首诗。该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 1. 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陈鉴之在游览问政山时,被山上的自然景色所震撼,因此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山水的美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2. 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诗人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在诗中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社会的关切之情。 综上所述,《题问政山》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诗词关键字: 箫声 盛事 明月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