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五言十首》
作品赏析
|
这首五言诗以一种悲怆的基调描绘了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诗中的每一个景象都充满了深深的哀痛和无助。
首句“履霜行于野”描绘了一幅冷清且凄凉的秋景图,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孤寂与坚韧。“履霜”二字既表达了环境的严酷,又展示了行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绝粮厄于陈”则进一步展现了生活的困苦和艰难,使人深感生活的无常和残酷。
接着,“伯奇父逐子”引用了伯奇被父亲逐出的典故,这是一种亲情的割裂,是对人性的深深伤害,使人对亲情产生怀疑和痛苦。“仲尼天戮民”则以孔子受天谴为例,表达了人生无常,命运无法抗拒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人物、历史典故等多元景象,展示了生活的苦难和无常,以及人在面对这些不幸时的无助和悲哀。诗的情感色彩深沉且复杂,既有对生活的无奈和认命,又有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悲哀。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宏大。
|
创作背景
《杂记五言十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诗人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以及文学传统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1. 个人经历:刘克庄一生经历了南宋朝廷的兴衰变迁,深感世事无常,这可能在《杂记五言十首》中有所体现。
2. 社会环境:南宋朝廷内外交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可能对这种社会现实有所不满,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3. 文学传统: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刘克庄可能在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学传统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具体的情况还需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生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诗词
-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