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起不由德,亦坐崇清虚。 陵夷莫挽回,后世犹受污。 庾非适用才,夷甫真其徒。 楼以庾得名,而庾愎且迂。 面势瞰空阔,檐楹焕丹朱。 遐想如不及,效尤无乃惠。 风流与经济,本自眠玉珠。 空谭养虚誉,胎祸取炭涂。 峻约火燎原,典午辕下驹。 举扇障蜚尘,王叟宁厚诬。 狥名不既实,扁榜谁权舆。 得兴偕下僚,小节安足模。 捍患识黄楼,仰高题景疎。 于是复间然,吾言乃迂儒。 |
|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以及对虚名与实质的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诗歌开篇提到“晋起不由德,亦坐崇清虚。”讲述了晋朝的兴起并非由于德行,而是因为崇尚清谈虚无。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实的深刻洞察。 2. “陵夷莫挽回,后世犹受污。”诗人对历史的衰败感到无奈,同时也对后世受到的影响感到悲哀。 3. 在“庾非适用才,夷甫真其徒。”中,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庾亮和夷甫的看法,认为他们虽然有名,但并非实用之才。 4. “楼以庾得名,而庾愎且迂。”一句,诗人以楼名与庾亮的联系,进一步揭示了虚名与实质之间的反差。 5. “遐想如不及,效尤无乃惠。”表达了诗人对于盲目仿效、不求实际的行为的批评。 6. 在“风流与经济,本自眠玉珠。”中,诗人认为风流与经济本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偏废。 7. “空谭养虚誉,胎祸取炭涂。”一句,诗人警告人们空谈会带来虚誉,但也会孕育祸患。 8. “峻约火燎原,典午辕下驹。”诗人用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历史的惨痛教训。 9. 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名誉与实质的看法,认为追求名誉而不注重实质是不可取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历史为鉴,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虚名与实质、风流与经济的深入思考。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