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读秦纪七绝》

秦贱儒冠贵鞅斯,士生此际命如丝。
可怜聚议骊山下,骈首趋坑尚未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以秦朝坑杀儒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社会残酷现实的感慨。 首句“秦贱儒冠贵鞅斯”,通过对比秦朝重视法家而轻视儒家的做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风向。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中儒生被坑杀的历史事件。 次句“士生此际命如丝”,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儒生命运的担忧和感叹。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儒生的生命如同细丝一样脆弱,随时可能被摧毁。 最后两句“可怜聚议骊山下,骈首趋坑尚未知”,则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儒生在骊山下被坑杀的悲惨场景。诗人用“可怜”二字表达了对儒生无辜受害的同情和悲痛,同时也用“尚未知”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知和漠视。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读秦纪七绝》是宋朝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基于作者对秦朝历史的研究和反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王朝,但也因其苛政和短暂而闻名的。刘克庄通过阅读秦朝的历史,对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慨。 在《读秦纪七绝》中,刘克庄通过对秦朝历史的描绘和分析,表达了对秦朝统治的批评和反思。这些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担忧。因此,《读秦纪七绝》的创作背景可以看作是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关键字: 未知 可怜
相关诗词
  • 1
    [近代]
    潼潼水势向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
    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红。
  • 2
    [当代]
    为人切莫用欺心,举头三尺有神明。
    若还作恶无报应,天下凶徒人吃人。
  • 3
    [当代]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