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句》

海国民皆兴礼义,潢池盗已息干戈。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颂和平,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安宁、人民和谐生活的向往。具体来看,诗中描述了海内民众兴礼义,天下重归和平的景象。这一景象在作者看来是海内大治的表现,反映了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恢复。同时,诗中提到的“潢池盗已息干戈”,更是将这一景象推向高潮,将国家重新安定,干戈平息的美好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用词方面来看,诗人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绘这个场景。“兴礼义”和“息干戈”都传达了诗人的深刻理解。前者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视,后者则描绘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赞美,使人感到作者的期望之情之深厚。 再看诗人对于事件的立场,他的态度非常鲜明,以极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安宁社会的颂扬之情。他对政治状况的把握非常准确,以“海内民众兴礼义”来概括政局的稳定,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关注和深入理解。 最后,从整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看,它富有诗意和美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社会景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海内民众兴礼义、天下重归和平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人民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的用词精准、立场鲜明、情感真挚,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很抱歉,我不清楚宋朝诗人陈俊卿创作《句》这首诗的具体背景。一般来说,诗歌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诗人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您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感兴趣,建议您进一步查阅相关的文献或资料,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关于陈俊卿的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陈俊卿(1113年—1186年),字应求,莆田(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三年,年七十四岁。幼庄重,不妄言笑。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登进士第。授泉州观察推官,勤于职事。秩满,时秦桧当国,察其不附己,以为南外睦宗院教授。桧死,召为校书郎。孝宗时,除著作佐郎,兼普安郡王教授。累迁尚书右补阙,充淮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官。除吏部员外郎,寻升郎中。入对选事,上嘉其留心铨法。迁左补阙,寻知江州。召为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讲,迁给事中兼侍讲。出知漳州,徙知泉州,复知漳州。光宗即位,召为尚书吏部侍郎兼侍讲,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以光禄大夫魏国公致仕。俊卿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诗词关键字: 礼义 干戈 国民
相关诗词
  • 1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2
    [唐]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 3
    [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