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寒瓶虚插一枝斜,留待春风放霁华。 已信不冰方着水,可怜欲槁更开花。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瓶斜插的寒梅,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坚韧与春天来临的期待。
首句“寒瓶虚插一枝斜”,以“寒瓶”借代冰冷的环境,以“虚插”描述梅花的插入姿态,用“一枝斜”表现梅花的倾斜之美,营造出一幅清冷而优雅的画面,显示了梅花的坚韧与生命力。
次句“留待春风放霁华”,“留待”二字寓含了期待与盼望,“春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放霁华”则形象地描述了梅花盛开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向往与期待。
第三句“已信不冰方着水”,通过“已信不冰”表现出诗人对梅花坚韧生命力的赞美,而“方着水”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在寒冷环境中生长的状态。
结句“可怜欲槁更开花”,“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艰辛生存的怜爱,“欲槁更开花”则强调了梅花在困境中坚韧不屈,依然绽放的生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寒梅为题材,通过对梅花生存环境的描绘和对其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坚韧与春天来临的期待,展现出浓郁的诗意和深刻的哲理。
|
创作背景
《梅》是宋朝诗人洪咨夔所作的一首诗。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诗人洪咨夔生活在一个文人雅士盛行的时代,梅花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气质的象征,广泛受到文人墨客的赞颂。因此,洪咨夔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对梅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其次,可以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来分析创作背景。洪咨夔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生活境遇较为困苦。而梅花在寒冬中傲然绽放,不畏严寒,这种精神气质很可能与洪咨夔当时的心境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他创作此诗的灵感。
综上所述,《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为文化氛围和诗人个人经历两个方面。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相关诗词
-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