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陵道上杂咏七首》
细草护沙连不断,疏风略雨散还收。 山田麦熟不归去,三百里江都是愁。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忧郁和思乡之情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幅田野风光与内心感受相互交融的画卷。
首句“细草护沙连不断”,描绘了一片连绵不断的草地,保卫着沙地,这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同时又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执着坚守。次句“疏风略雨散还收”,则表现了风的轻柔和雨的细微,风雨虽来,但并不狂暴,似乎在抚慰着诗人的内心。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以“山田麦熟不归去”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麦熟时节,本应回家收割,然而诗人却无法归去,这引发了他的深深忧虑。最后一句“三百里江都是愁”,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三百里长的江水,满满的都是诗人的忧愁,可见其思乡之情深重。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无法回家的无奈和忧郁。诗人的情感如同江水一般深沉而绵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创作背景
《严陵道上杂咏七首》是宋朝诗人洪咨夔创作的一组诗。这些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宋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咨夔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严陵道上杂咏七首》这组诗描写了作者在严陵道上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诗歌既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总之,《严陵道上杂咏七首》的创作背景与宋朝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密不可分,是洪咨夔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的艺术表达。
相关诗词
-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
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