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孙从之侍郎寄题新喻周氏用德堂》
醉经饮德乐厌厌,馀味莼羹豉下盐。 安得同为堂上客,共繙三万轴牙签。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生活的享乐与学习的渴望。首句“醉经饮德乐厌厌”,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沉浸在经书和道德之中的快乐感受。“醉经”象征深入研究经书,饮德则象征吸取道德的营养。这种快乐的感觉使得作者感到满足(乐厌厌)。
次句“馀味莼羹豉下盐”,这里的“馀味”既指食物的余味,也含有经书与道德的余韵之意。而“莼羹豉下盐”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最后两句“安得同为堂上客,共繙三万轴牙签”,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渴望。“同为堂上客”象征着作者的愿望,希望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繙三万轴牙签”则形象地描绘了翻阅大量书籍的场景,象征着对知识的追求。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经书和道德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渴望,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
创作背景
《次韵孙从之侍郎寄题新喻周氏用德堂》是宋朝诗人周必大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交背景:这首诗很可能是周必大为了和友人孙从之交流或应和而作。在古代,诗人之间通过诗歌进行交流和应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社交背景往往促使诗人创作出各种诗歌。
2. 场所背景:诗题中的“新喻周氏用德堂”表明了这首诗与一处具体的场所,即周氏的用德堂有关。这个场所可能是周必大的友人或亲戚的宅邸,场所的背景可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
3. 主题背景:诗题中的“用德”二字,很可能暗示了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赞美或倡导某种道德品质或行为。这种主题背景也可能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重要动机。
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需要查阅更多的历史资料或文献才能确定。如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建议查阅相关的诗歌注解或历史文献。
相关诗词
-
满头白发老岩隈,万本青松懒更栽。
皮袋累他周氏女,难寻踪迹去还来。
-
一日常百刻,转若车轮忙。
千日十万刻,百年能几长。
达人齐古今,一生甚微茫。
夏日岂为永,而足以较量。
人世不足惜,行善乃自彰。
无及闲暇时,般乐为淫荒。
夷齐饿人者,颜闵非公王。
其人品孰亚,周氏与虞唐。
亦用仁义积,岂今身未亡。
富贵无可恃,莫与公道强。
夜思昼以力,四序皆流光。
示君夏昼诵,惕惕其自伤。
-
泰伯古至德,以逊天下闻。
周公去未远,二叔乃流言。
春风棠棣萼,秋日脊令原。
岂无良友生,岁晏谁急难。
当年召公诗,虑缺兄弟恩。
贤哉首阳子,此粟久不餐。
末俗益可嗟,有货无天伦。
仓卒竞锱铢,或不暇掩亲。
朝从官府去,暮与妻妾论。
手植父桑枯,俄顷楚越分。
口泽母杯圈,改作唇齿寒。
我观天地间,孰不知爱身。
有伐其左臂,那复右者存。
君看百足虫,至死身不颠。
一矢折甚易,累十力则艰。
世其有不知,利欲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