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谁去东篱号菊庄,饥来三嗅饱诗肠。 何如陶令归南圃,天赐西风万斜香。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菊花的庄园,以及诗人对菊花的热爱和向往。诗中的“谁去东篱号菊庄”引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菊花的喜爱。同时,“饥来三嗅饱诗肠”一句,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菊花的痴迷,以及菊花对诗人诗意的激发。
后两句“何如陶令归南圃,天赐西风万斜香”则更加明显地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归隐南山的羡慕,同时也描绘了菊花在西风中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菊花的坚韧与美丽。
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菊花的美丽和坚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创作背景
**《咏菊》是宋朝诗人缪鉴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缪鉴生活在动乱的晚唐时代,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时代的不满和愤懑,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咏菊》这首诗是以菊花为题材,借物咏怀,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的不满和对于高尚节操的追求**。菊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高尚象征,其凌寒而开的特性与诗人的精神追求相契合,因此诗人选择了菊花作为诗歌的主题。诗歌中通过对菊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可以阅读相关的诗歌赏析。
相关诗词
-
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
愿比三花秀,非同百卉秋。
金英分蕊细,玉露结房稠。
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
-
-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