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兴十二首》

鲁论安昌侯,田至二百顷。
后堂罗曲旃,女乐极妍靓。
晚爱肥牛亭,僭上辄有请。
行内忧外家,略不效忠鲠。
口张理义门,胸裹利欲阱,持国送与人,独欲保首领。
焉知赤眉祸,暴尸肉未冷。
寄言发冢儒,厥报捷响影。
作品赏析
这首诗对鲁昌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鲁论安昌侯,田至二百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鲁昌侯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他的财富和权力。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为后面的描写和批评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诗句“后堂罗曲旃,女乐极妍靓”进一步描绘了鲁昌侯的奢华生活。他的后堂挂满了曲旃,女乐极其美丽动人,这些都是他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通过“晚爱肥牛亭,僭上辄有请”揭示了鲁昌侯的骄横和无所顾忌。他晚年宠爱肥牛亭,甚至敢于僭越请求,这种行为无疑暴露了他的独断专行和无视规矩。 接着,诗人通过“行内忧外家,略不效忠鲠”对鲁昌侯的为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表面上担忧国家,实际上却只顾自己的家族利益,丝毫不效忠国家,这种行为令人不齿。 “口张理义门,胸裹利欲阱”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鲁昌侯的虚伪和贪婪。他口头上讲求理义,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利欲,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令人唾弃。 “持国送与人,独欲保首领”这两句诗进一步揭示了鲁昌侯的自私和无能。他把国家拱手让人,只想着保全自己的性命,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背叛。 最后两句“焉知赤眉祸,暴尸肉未冷。寄言发冢儒,厥报捷响影”表达了诗人对鲁昌侯悲惨下场的嘲讽和批判。他的尸体还未冷却,就遭到了赤眉军的劫难,这种报应可谓迅速而直接。诗人寄语那些发掘坟墓的人,他们的报应也会像鲁昌侯一样迅速而直接。 整首诗通过对鲁昌侯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腐败、虚伪和贪婪的深刻反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公正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杂兴十二首》是宋代文人方回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社会背景: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创作非常活跃。方回作为当时的文人,受到了社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个人经历:方回的个人经历也对《杂兴十二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他的生活经历、感悟和思考都体现在诗歌之中,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 3. 文学传统:方回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前代诗人的影响,他继承了古人的诗歌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杂兴十二首》的创作背景包括了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文学传统等多个方面。这组诗歌通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方回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关键字: 赤眉 利欲 报捷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