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易吟四十首》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遭受厄运、处境艰难的境况,以及他对文举、渊明等先贤的敬仰和自叹不如的情感。
首句“大过本末弱”描绘了诗人当前的困境,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身处艰难的环境,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应对。这种表述充满了无奈和自责,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次句“厄运逢瞒奴”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遭遇的不幸,他遇到了欺骗和背叛,使得他的处境更加艰难。这里的“瞒奴”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背叛者的愤怒和不屑。
接着,诗人通过“文举有死耳,渊明其归乎”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上两位先贤的敬仰和自叹不如的情感。文举和渊明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们高尚的品格和才华让诗人深感敬仰。然而,诗人也自知无法达到他们的境界,因此在这里流露出了自叹不如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苦闷和对先贤的敬仰。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对他所处的境遇深感同情。
|
创作背景
《大衍易吟四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组诗歌,这些诗歌是基于《周易》中的大衍之数进行创作的。大衍之数是《周易》中的一种数理概念,表示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方回通过吟咏大衍之数,表达了对天地万物、人生百态的感悟和思考。
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易学繁荣和文化复兴有关。在宋代,易学成为显学,许多文人学者都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方回作为当时的文人,也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通过对大衍之数的吟咏,表达了自己对易学的理解和体悟。
同时,这些诗歌也反映了方回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通过对大衍之数的演绎和阐释,方回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和人生的真谛,展现了一位文人学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相关诗词
-
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