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祖八十四,卒予生之年。 先父五十六,予甫三岁焉。 厥今七十叟,万死偶获全。 过父岂不愧,逮祖恐未然。 初学晚颇进,粗亦窥圣贤。 常感知己恩,不报负我冤。 梦寐此心明,暗室如青天。 无田与儿孙,未为无所传。 |
| 这首诗表达了对先祖、先父的怀念和尊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追求。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体验,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知己的感恩,同时也表现了对家族传承的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先祖和先父的怀念和尊敬。诗中提到先祖在八十四岁时去世,先父在五十六岁时去世,而诗人现在已经七十岁了。诗人感慨自己虽然活得比父亲长,但是还没有达到祖父的年龄,因此感到惭愧。这种对家族长辈的怀念和尊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和家族观念的价值观。 其次,诗人表达了对知识和知己的感恩。诗中提到诗人晚年学习颇有进境,粗略地领略了圣贤之道。同时,诗人也常常感念知己的恩情,觉得自己未能报答知己的冤屈。这些表达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反思。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诗中提到诗人虽然没有田地留给儿孙,但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没有留下传承。这种表达反映了诗人对家族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自己人生的肯定和自豪。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流畅。诗人通过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感慨,表达了对家族、知识、人际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表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