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治圃杂书二十首》

花有如罂粟,能同橘不迁。
茄藤宜硬地,豆荚恶肥田。
元勰齐民术,夷吾土物篇。
园丁初未读,口诀自相传。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对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了有趣的描述,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业知识的热爱和传承的重视。 首先,诗中用罂粟和橘子的比喻,表达了植物对环境适应性差异,罂粟如花瓶中的花,娇艳却难以离开适宜的环境,橘子则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这种描绘既生动又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接着,诗人又以茄藤和豆荚的生长环境比喻了植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茄藤需要硬地才能茁壮成长,豆荚则讨厌肥沃的土壤。这种描绘既体现了植物生长的多样性,也展示了诗人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深入理解。 然后,诗人又以元勰的齐民术和管子的土物篇为引,表达了对农业知识的尊重和传承的重视。元勰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农学家,他的齐民术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和传承,而管子则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土物篇是对各种植物生长环境的深入研究和总结。诗人的引用,既体现了对历史知识的尊重,也表达了对农业知识的敬意。 最后,诗人以园丁未读,口诀自相传为结句,表达了对农业知识的普及和传承的期待。园丁是负责种植和管理植物的人,他们需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农业知识,才能让植物茁壮成长。然而,诗人却以园丁未读,表达了对当前农业知识普及程度的担忧。因此,诗人希望这些口诀能够自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观察,展示了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诗人的敬意和期待也表达了对历史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期望。
创作背景
《治圃杂书二十首》是宋朝诗人方回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主要与诗人对田园生活、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个人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有关。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以及各种植物的生长状态,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在创作过程中,方回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宋朝时期,文人雅士对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向往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回的创作。同时,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为这组诗歌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总之,《治圃杂书二十首》的创作背景涉及到社会文化背景、诗人个人经历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等多方面因素。
诗词关键字: 土物 硬地 豆荚
相关诗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