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

贼马环京洛,朝廷尚议和。
伤心闻徇地,痛恨竞投戈。
始望全三镇,谁谋弃两河。
群凶未葅醢,吾合老江波。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和对战争的痛恨。 首句“贼马环京洛,朝廷尚议和”描绘了当时的情况,敌人包围了京城洛阳,但朝廷还在讨论和谈。这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助,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在面临危机时的软弱和犹豫。 “伤心闻徇地,痛恨竞投戈”表达了对战争的痛心和对投戈弃甲的厌恶。这里的“伤心”和“痛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深深厌恶。 “始望全三镇,谁谋弃两河。”描绘了当时朝廷对三镇(魏博、成德、幽州)的期望和对两河(河南、河北)的放弃。这表现出朝廷在面临危机时的无奈和无助,同时也暗示了朝廷在处理政治问题时的短视和不负责任。 最后,“群凶未葅醢,吾合老江波。”表达了对那些作乱的人的痛恨和对自己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这里的“葅醢”指的是将人肉做成肉酱,形象地表达了对那些作乱者的痛恨。而“老江波”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和对战争的痛恨,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作乱者的痛恨和对自己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战争的痛恨。
创作背景
《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是宋代诗人张元干创作的一首组诗。这组诗创作于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冬,当时汴京失守,中原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张元干因反对议和被贬官,他离京南下,在赴江州途中的淮上登高望远,想到山河破碎、生民涂炭,写下了这组诗。 这组诗共有四首,其中第一首写道:“目尽江淮万里愁,寒沙连骑月中游。不堪天上鸿雁影,飞过潇湘十二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淮山高处眺望远方时所感受到的忧愁之情。他看到江淮之间一片苍茫,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他骑着马在寒冷的沙滩上漫步,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他不忍看到天空中鸿雁的影子飞过潇湘十二楼,因为那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沦陷和百姓的苦难。 第二首写道:“十年长望洛川云,目极空思胜事繁。今日良游知我有,彭婆北下见龙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洛阳的思念之情。他曾经长期凝望洛川上空的云彩,眼中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今天他终于有机会游览彭婆山北下的龙门石窟,在那里他感受到了自己与故乡之间的联系。 第三首写道:“我欲乘桴渡南涧,手携水伯趋阳侯。拔剑茫然四顾看,白日苍烟迷九州。”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想要乘船渡过南涧去寻求出路的愿望。他手持宝剑,茫然四顾,看到了白天和苍烟笼罩着整个九州大地。 第四首写道:“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衰老和秋天来临所带来的悲伤之情。然而当他兴致勃勃地参加宴会时,他却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头发已经花白了。
诗词关键字: 竞投 议和 朝廷
相关诗词
  • 1
    [唐]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 2
    [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 3
    [当代]
    住院生涯又一回,前尘处处尽堪哀。
    头皮断送身待老,心脏衰残血不来。
    七载光阴如刹那,半包枯骨莫安排。
    老妻啼笑知何似,眼对门灯彻夜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