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
惟古於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兴亦知窥阃壘。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 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 庚长吴人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 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 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古文、自然之音、唇舌齿喉、古者毁齿等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解读,表达了对古代文化、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首先,诗中描绘了古文中的妙理和自然之音的微妙之处,通过唇舌齿喉母生的子、清浊重轻毛发等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古文中的妙理和自然之音的微妙之处。
其次,诗中还描述了古代儿童在八岁时就开始学习毁齿,通过小学师承的方式,逐渐掌握了唇舌齿喉的技巧。同时,诗中还提到了春秋时期的一轨制度,以及登楼密语等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之情。
此外,诗中还对后人学习古文时的疏忽和传会流俗进行了批评,指出传会流俗的弊端,同时也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最后,诗中表达了自己年过六十,仍然对古文保持着敬畏之心,同时也对当前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反思和批评。
整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对当前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值得一读。
|
创作背景
《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朝,当时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文字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工具。王洋作为一位文人,他深知文字的重要性,因此他致力于校正字学,希望能够使文字更加规范、准确。
这首诗的首句“校书如扫尘”,比喻校正文字就像扫除尘埃一样,需要耐心和细心。第二句“一字不放过”,表达了作者对文字校正工作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字都不能出错。第三句“切莫笑失脚”,提醒人们在校正文字的过程中要谨慎小心,不能因为疏忽大意而犯错。最后一句“错便成大涴”,强调了一旦出现错误,就会给整个文本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文字校正工作的重视和认真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谨慎小心,不能马虎大意。
相关诗词
-
北河旄星陨,鬼方獮林胡。
群师舞弓矢,电发归燕墟。
皇皇轩辕君,赞赞皋陶谟。
方思壮军实,远近递生俘。
车马践大逵,合沓成深渠。
牧人过橐驼,校正引騊駼。
烈风朝送寒,云雪霭天隅。
草木同一色,谁能辨荣枯。
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
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
-
北河旄星陨,鬼方獮林胡。
群师舞弓矢,电发归燕墟。
皇皇轩辕君,赞赞皋陶谟。
方思壮军实,远近递生俘。
车马践大逵,合沓成深渠。
牧人过橐驼,校正引騊駼。
烈风朝送寒,云雪霭天隅。
草木同一色,谁能辨荣枯。
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
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
-
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沉沉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余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