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周秀实见寄长篇》
当年识君恨不早,丽句清高人缥缈。 有如商律变初秋,慢绿夭红俱一扫。 自亲兰杜袭馀芳,归爇寒炉陋昏枣。 乃知形骨纵龙钟,胜处精神不衰老。 我辞官下曾几时,囊甑虽贫未空倒。 女儿索嫁金无馀,绿过知难坐丘嫂。 人言贵贱在天公,饥饱更须关富媪。 是事姑置无相闻,瓜蓏分区竹有孙。 署风长养远林密,雨脚并合前溪浑。 伤心事虑渐消省,胡不俯仰随欣欣。 有时放意枕书卧,亦复倚杖看荷翻。 殷勤不如偶相遇,过我思同明月尊。 世间明月向人好,丞不负余余负君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的一种深情款款的怀念,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
首段中,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认为当初认识友人恨没有早点认识他,因为他的诗句清新高雅,如同商律在初秋的变化,使所有的绿叶红花都黯然失色。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友人的影响下,亲近兰杜,享受余香,回到炉边取暖,虽然贫穷但精神不衰。
接下来,作者反思自己的生活,虽然辞官后生活并不富裕,但女儿要嫁人却没有足够的嫁妆,这让他感到困难。然而,他并不气馁,认为人的一生贵贱在天,贫富也在于机遇。他决定将事情暂时放下,不去想它。他期待着美好的未来,希望风调雨顺,远林茂密,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感激之情,认为世间明月向人好,而他也对友人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款款的怀念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读来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
创作背景
《次韵周秀实见寄长篇》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当时金朝入侵南方,宋朝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王洋写下了这首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次韵”为题,意味着它是对另一位诗人周秀实所写的长篇诗歌的回应。在诗中,王洋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周秀实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描绘江南的美景来反衬出国家的危难局势。接着,他借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比喻自己和友人,表达了他们为国家效力的决心。最后,他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信仰。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
相关诗词
-
回环叠嶂倚长空,丹凤曾栖晻霭中。
殿阁至今无燕雀,溪山随处有梧桐。
竹荣秀实笼晴景,瀑泻寒泉潄应风。
伫看来仪新乐府,吾皇勋德与虞同。
-
太息南冠久陆沉,百年风节见于今。
王嘉不就公孙诏,朱泚宁移秀实心。
辽海有灵归夜月,荒原无树着秋吟。
不知江汉新降鬼,曾忆天朝雨露深。
-
夏畦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卧羲轩。
风轮晓入春笋节,露珠夜上秋禾根。
(或为予言:草木之长常在昧明间,早作而伺之,乃见其枝起数寸,竹笋尤甚。
又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累累然忽自腾上,若有推之者,或入于茎心,或垂于叶端,稻乃秀实,验之信然。
此二事与子由养生之说契,故以此为寄。
)従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
此身法报本无二,他年妙绝兼形魂。
(《传灯录》有形神俱妙者,乃不复有解化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