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六桥箫鼓日喧天,谁料年来渐索然。 兴废荣枯都不识,一家活计一渔船。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六桥箫鼓日喧天,谁料年来渐索然。兴废荣枯都不识,一家活计一渔船。》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平凡生活的无奈。
首句“六桥箫鼓日喧天”,描绘了西湖六桥的热闹场景,箫鼓之声喧天,生动地展现了游人如织的盛况。这句诗以声衬静,突出了西湖的繁华与喧闹。
“谁料年来渐索然”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繁华不再,作者感到索然无味,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无奈。
“兴废荣枯都不识”,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兴衰荣辱都已不再重要,作者已经不再关心这些事情,只关注自己的生活。
“一家活计一渔船”,这句诗以小见大,描绘了作者的家庭生活。作者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一艘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无奈和淡然处之的态度。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西湖美景和世事变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淡然处之的态度。这首诗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
创作背景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公元1235年(宋理宗宝祐三年)。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西湖游玩的情景,展现了当时西湖的美丽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这组诗中,方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诗句,生动地表现了春天西湖的生机盎然。同时,他还通过对西湖周边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南宋时期临安的文化繁荣。
此外,方回在诗中还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例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句,既表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南宋政治局势的担忧。
总的来说,《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南宋时期西湖的美丽风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相关诗词
-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