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一夜缁郎划醮坛,三清四圣化泥团。 也曾输与林灵素,顶上曾缨德士冠。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关于道教信仰和仪式的描绘,其中涉及了道教的三清四圣、神灵崇拜以及道士的宗教活动。
首句“一夜缁郎划醮坛”,这里的“缁郎”指的是道士,而“划醮坛”则是指道士在进行宗教仪式时划定的祭坛。这句诗描绘了道士在夜晚进行宗教仪式,划定祭坛的场景。
“三清四圣化泥团”,三清四圣是中国道教中的四位最高神祇,这里被描绘成化作泥团,进一步强调了道教信仰的神秘性和神圣性。
“也曾输与林灵素”,这句诗中的“林灵素”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他以妖术著名,曾被封为“真人”。这句诗表达了道教信仰并非一成不变,也受到其他道士的影响和挑战。
“顶上曾缨德士冠”,这句诗中的“德士”指的是道士,而“缨”则是指用丝带束扎。这句诗描绘了道士在头顶上束扎帽子,表现出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修行。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道教信仰和宗教仪式的神秘、神圣和复杂,同时也表达了道教信仰的演变和挑战。通过描绘道士的形象和宗教仪式的细节,这首诗也展示了道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
创作背景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正月二十五日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首都临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更是成为了文人墨客们争相歌颂的对象。方回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对西湖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创作了这组诗来记录他在西湖游玩时的感受。
从诗歌内容来看,方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如“绿波荡漾映楼台”、“碧水青山共长天”等诗句,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光。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游人如织的场景,表现了当时西湖的繁华景象。此外,方回还通过对西湖周边的历史遗迹、名胜古迹的描述,展示了南宋时期杭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一首描绘南宋时期西湖美景的优秀诗作,既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关诗词
-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