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
苏公堤畔水如天,又见侵疆筑葑田。 遥望横斜似棋局,飞乌翘鹭自争先。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苏公堤的景色,通过对苏公堤畔水天一色、葑田棋局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当地生活的赞美。
首句“苏公堤畔水如天,又见侵疆筑葑田”中,“苏公堤”是诗中的地点,提到了著名的苏堤,这是北宋文人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所建,堤上桃柳成荫,风景秀美。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站在苏堤畔,看到的水天一色的景象。水与天在诗人的眼中已经无法区分,仿佛就是一体,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也是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侵疆筑葑田”则描绘了人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耕耘劳作,体现了诗人对当地生活的赞美。
“遥望横斜似棋局,飞乌翘鹭自争先”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苏堤的美景。这里的“似棋局”的“棋局”,可能是指葑田,因为葑田的形状有些像棋盘。而“飞乌翘鹭自争先”则描绘了天空中飞鸟和岸边白鹭各自争抢食物的场景,进一步增添了苏堤的生机和活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苏公堤畔水天一色、葑田棋局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当地生活的赞美。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
创作背景
《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正月二十五日游览西湖时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西湖的美丽景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们争相游览、吟咏的胜地。方回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自然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于是创作了这组诗来记录他在西湖游玩时的美好时光。
从诗歌内容来看,方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如“碧波荡漾映晴空”、“翠峰倒影入清波”等诗句,生动地展现了西湖的湖光山色。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游人的各种活动,如赏花、泛舟、品茶等,展现了当时西湖的繁华景象。此外,方回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记正月二十五日西湖之游十五首》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南宋时期西湖的美丽风光,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同时,这首诗也是方回个人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为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相关诗词
-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