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嵩阳道中》

千里动秋意,萦回上古原。
山樵斵晚日,野火着寒云。
钟磬出邻寺,牛羊下远村。
振衣归去好,尘事莫知闻。
作品赏析
这首诗《千里动秋意,萦回上古原》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象、表达诗人内心感受的诗篇。 首句“千里动秋意,萦回上古原”,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将千里的秋意和萦绕在古老原野上的秋意一同展现出来,给人以辽阔、深远的视觉感受。同时,“动”字用得巧妙,既描绘出秋意的流动,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给人以岁月沉静、秋意永恒的意象。 “山樵斵晚日,野火着寒云”,这两句描绘了山间傍晚的景象,樵夫砍柴,野火在寒云中燃烧,进一步丰富了秋日的氛围。其中,“斵”字形象地描绘了樵夫砍柴的动作,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山民形象。而“野火着寒云”则将秋日的寒冷和荒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钟磬出邻寺,牛羊下远村”两句,诗人以动衬静,描绘出山间寺庙的钟磬声和远处的牛羊归村的景象,使得原本寂静的秋日山村更显宁静、祥和。 最后,“振衣归去好,尘事莫知闻”两句,诗人以振衣归隐,尘事莫扰的意境收尾,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淡然和对自然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日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村傍晚的景象和寂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尘世的淡然。诗中语言简练,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创作背景
《嵩阳道中》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嵩山脚下的旅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擅长书法、绘画,还精通诗词。《嵩阳道中》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嵩山时所作。嵩山位于河南省,是中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中岳”之称。蔡襄在游览嵩山的过程中,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嵩山风光的诗作。 赏析: 1. 诗句意境: 首句“路尽青山外”,以青山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山水画卷。接下来的“行人更在云间行”,则将行人置于云端之上,形象地描绘了嵩山之高。最后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则将视线拉回到现实,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水乡风光。整首诗通过对比山水与人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路尽青山外”中的“青山”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美景;“行人更在云间行”中的“云间行”则比喻着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此外,诗中还运用了排比、对仗等技巧,使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3. 主题思想: 《嵩阳道中》这首诗通过对嵩山风光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路尽青山外”、“行人更在云间行”等意象,都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诗中的“水村山郭酒旗风”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表达了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总之,《嵩阳道中》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宋代诗歌的一部佳作。
诗词关键字: 钟磬 尘事 萦回
相关诗词
  • 1
    [唐]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
    鄙词何所拟,请自边城始。
    边城贵者李将军,战鼓遥疑天上闻。
    屯田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溢万群。
    白云本是乔松伴,来绕青营复飞散。
    三声画角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
    丰州闻说似凉州,沙塞晴明部落稠。
    行客已去依独戍,主人犹自在高楼。
    梦亲旌旆何由见,每阻清风一回面。
    洞里先生那怪迟,人天无路自无期。
    砂泉丹井非同味,桂树榆林不并枝。
    吾翁致身殊得计,地仙亦是三千岁。
    莫著戎衣期上清,东方曼倩逢人轻。
  • 2
    [宋]
    三月莺花都过了,晓来雪片犹零。
    嵩阳居士记行行。
    西湖初水满,遥想縠纹生。
    欲为海棠传信息,如今底事长醒。
    不应高卧顿忘情。
    留春春不住,老眼若为明。
  • 3
    [宋]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安否,青眼看人万里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