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贫士七首》
昔在冯敬通,晚节极穷困。 岂不尝专城,肥遁故无闷。 如何彼江生,赋此以为恨。 政坐不能隐,揣谓意有怨。 与世一不合,心迹当两远。 岂容近市朝,尚与俗物溷。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人生选择和处世态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晚年却陷入贫困的境地,而另一位看似平凡的人却因其高尚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而受到赞扬。诗中通过对比这两种人生态度,表达了对隐逸和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与世不合、心迹分离的追求。
首联“昔在冯敬通,晚节极穷困”,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冯敬通,表达了对这位人物晚年穷困生活的同情和感慨。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命运的思考。
颔联“岂不尝专城,肥遁故无闷”,表达了对于那些为了追求隐逸而故意远离尘世的人的赞赏。这里用“肥遁”一词,意为“肥胖地隐居”,形象地表达了那些远离世俗纷争、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一组诗句“如何彼江生,赋此以为恨”,通过对另一位人物江生的赞美,表达了对不能隐逸、不能超脱世俗的遗憾和不满。江生被赋予了高尚的品格和独立的精神,但仍然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这让他感到遗憾和痛苦。
最后一组诗句“与世一不合,心迹当两远”、“岂容近市朝,尚与俗物溷”,表达了对与世不合、心迹分离的追求,以及对远离世俗、保持内心清净的向往。这些诗句强调了与世俗保持距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不受世俗纷扰的人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隐逸和超脱世俗的向往,以及对与世不合、心迹分离的追求。这首诗的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人生选择和处世态度的思考。
|
创作背景
《拟咏贫士七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组诗,共有七首。这组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末元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方回通过这组诗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慨。
在这组诗中,方回以“贫士”为主题,描绘了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他通过对贫士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勇敢、乐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同时,方回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以下是《拟咏贫士七首》中的一首: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东篱下采菊的情景。老人的头发已经稀疏到几乎无法再梳理,但他依然保持着悠然自得的心态。他在欣赏着美丽的南山景色,感受着山间清新的空气,与飞鸟共舞。这里的“真意”指的是老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他已经忘却了世俗的纷扰和言语的束缚。
总的来说,《拟咏贫士七首》是一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诗歌作品。它反映了宋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这组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相关诗词
-
北临玄菟郡。
南戍朱鸢城。
共此无期别。
俱知万里情。
昔尝游令尹。
今时事客卿。
不特贫谢富。
安知死羡生。
怀秋独悲此。
平生何谓平。
-
悲歌度燕水。
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
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
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
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
应将苏武别。
-
在死犹可忍。
为辱岂不宽。
古人持此性。
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
其心长自寒。
匣中取明镜。
披图自照看。
幸无侵饿理。
差有犯兵栏。
拥节时驱传。
乘亭不据鞍。
代郡蓬初转。
辽阳桑欲干。
秋云粉絮结。
白露水银团。
一思探禹穴。
无用鏖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