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登海陵城》

淮楚年年一番秋,西风惯识古谯楼。
金汤城壁休清野,玉帐英雄未白头。
霜草万家人冷落,冻云千叠雁绸缪。
中原日即难修整,且对屯兵说近愁。
作品赏析
这首诗《淮楚年年一番秋,西风惯识古谯楼》是一首描绘淮楚地区秋天景象的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中原未能收复的遗憾。 首联“淮楚年年一番秋,西风惯识古谯楼。”描绘了淮楚地区一年一度的秋天,秋风习习,古谯楼也习惯了每年的秋天。这里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时光流转、岁月如梭的感慨。同时,“惯识”一词也暗示了这里的历史悠久,古谯楼见证了淮楚地区多年的风风雨雨。 颔联“金汤城壁休清野,玉帐英雄未白头。”描绘了战争的场景,金汤城壁表明这里固若金汤,休清野是劝诫人们不要轻易离开,玉帐英雄未白头则表达了英雄们仍在为收复中原而奋斗,没有白头。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士们的敬意和赞扬。 颈联“霜草万家人冷落,冻云千叠雁绸缪。”描绘了秋天的荒凉景象,霜打的野草让人们感到冷落,冻云千叠则象征着天气寒冷,大雁在忙着做准备过冬的事情。这一联通过描绘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尾联“中原日即难修整,且对屯兵说近愁。”表达了诗人对中原未能收复的遗憾和担忧,他认为中原的日子越来越难以为继,需要尽快修整。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屯兵的忧虑和关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淮楚地区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中原未能收复的遗憾。诗中描绘的景象和情感都十分真挚,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登海陵城》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海陵城楼,俯瞰江水、远眺山峦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宋伯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们依然能够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1. 意境:诗人以海陵城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江水、山峦、云霞等元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这种意境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展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 技巧: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例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将江水与天地相提并论,表现出江水的辽阔无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则通过对比白日与黄河的关系,突显出黄河的雄伟壮观。 3. 情感: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他感叹自然之美无法用言语形容,只能用心去体会。这种情感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4. 主题:《登海陵城》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传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主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鼓舞着人们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总之,《登海陵城》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以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技巧、真挚的情感和积极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诗词关键字: 谯楼 清野 金汤
相关诗词
  • 1
    [唐]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 2
    [唐]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闲。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
    能忘天上他年贵,来结林中一日闲。
    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
  • 3
    [明]
    汉楚英雄逝水东,萧萧荒垒几秋风。
    金戈铁马酣争地,付与寻常负耒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