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

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

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闲。

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


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


溪树参差绿可攀,谢家云水满东山。

能忘天上他年贵,来结林中一日闲。

醉叩玉盘歌袅袅,暖鸣幽涧鸟关关。


觥筹不尽须归去,路在春风缥缈间。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宛陵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的喜爱之情。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宛陵的山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的向往之情。 首联“满耳歌谣满眼山,宛陵城郭翠微间”,通过描绘宛陵的声势和风景,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的赞美之情。其中,“歌谣”指百姓的欢歌笑语,“山”指宛陵的山水,这体现了宛陵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优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翠微”则将山水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使人感受到了宛陵的自然之美。 颔联“人情已觉春长在,溪户仍将水共闲”,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的感情。其中,“人情已觉春长在”表达了宛陵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好客,也体现了宛陵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溪户仍将水共闲”则描绘了宛陵的自然之美,水溪旁的人们悠闲自在,享受着自然之美。 颈联“晓色入楼红蔼蔼,夜声寻砌碧潺潺”,通过描绘早晨和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的喜爱之情。其中,“晓色入楼红蔼蔼”描绘了早晨的阳光照耀着宛陵城郭的美丽景象,“夜声寻砌碧潺潺”则通过夜间的溪水声表达了夜晚的宁静之美。 尾联“幽云高鸟俱无事,晚伴西风醉客还”,通过描绘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幽云高鸟”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好,“晚伴西风醉客还”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宛陵的山水美景和人文环境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宛陵的喜爱之情和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创作背景
赵嘏的《宛陵寓居上沈大夫二首》是在他寓居宛陵(今安徽宣城)时,写给当地的长官沈大夫的诗。从诗题来看,这可能是赵嘏向沈大夫陈述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对沈大夫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参考赵嘏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以及他与沈大夫的关系等因素来综合分析。由于历史记载不详,目前无法确定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
诗词关键字: 玉盘 参差 云水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3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4
    [唐]
    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
    几年亲酒会,此日有僧寻。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沈。
    众欢徒满目,专爱久离心。
    览鬓丝垂镜,弹琴泪洒襟。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
    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
    流散俱多故,忧伤并在今。
    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
  • 5
    [宋]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