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作品赏析
【注释】:
  《古今词话》引毛先舒论作词云:“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熟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层层加“码”的手法,写得别致。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直是浑成,并不见“层深”。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明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含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十字三层,言浅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周啸天)
创作背景
赵嘏的《寒塘》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它以寒塘为中心,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受有关,也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如旅途中的停留、独处时的沉思等,产生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根据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诗词关键字: 无限
相关诗词
  • 1
    [宋]
    轻风袅断沈烟炷。
    霏微尽日寒塘雨。
    残绣没心情。
    鸟啼花外声。
    离愁难自制。
    年少乖盟誓。
    寂寞掩朱门。
    罗衣空泪痕。
  • 2
    [唐]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 3
    [唐]
    日高鸡犬静,门掩向寒塘。
    夜竹深茅宇,秋亭冷石床。
    住山年已远,服药寿偏长。
    虚弃浮生者,相逢益自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