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鼓山灵源洞》
郡楼瞻东方,岚光莹人目。 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 云深翳前路,树暗迷幽谷。 朝鸡乱木鱼,晏日明金屋。 灵泉注石窦,清吹出篁竹。 飞毫划峭壁,势力勿惊触。 扪萝跻上峰,大空延眺瞩。 孤青浮海山,长白挂天瀑。 况逢肥遯人,性尚自幽独。 西景复向城,淹留未云足。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郡楼瞻东方,岚光莹人目……》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郡楼瞻东方,岚光莹人目。”描绘了诗人站在郡楼上的视角,东方云雾缭绕,岚光莹莹,令人目不暇接。这一句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欣赏。
接下来的诗句,“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描绘了诗人乘舟追逐早潮,沿途十里登山的情景。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探索,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
“云深翳前路,树暗迷幽谷。”这两句诗描绘了前路的云深树暗,让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神秘和惊奇。
“朝鸡乱木鱼,晏日明金屋。”描述了早晨的鸡鸣和日出的景象,以及阳光照耀下的金屋。这种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
“灵泉注石窦,清吹出篁竹。”这两句诗描绘了灵泉注入石窦,清风吹过竹林的美丽景象。这种自然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飞毫划峭壁,势力勿惊触。”这句诗描绘了笔触峭壁的情景,提醒人们不要惊扰到自然。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扪萝跻上峰,大空延眺瞩。”这句诗描绘了攀登悬崖,放眼远望的情景。这种对自然的探索和欣赏,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敢。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欣赏,以及对生活的勇敢和热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读的佳作。
|
创作背景
蔡襄的《游鼓山灵源洞》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通过描绘鼓山灵源洞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当时蔡襄担任福建路转运使,负责管理福建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在他的任职期间,他游览了福建的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包括鼓山灵源洞。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险峻的山峰、奇特的岩石和幽静的洞穴而闻名。灵源洞则是鼓山上的一个著名景点,因其清澈见底的泉水而得名。
赏析:
1.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石壁削成千仞峭”、“泉声咽断寒猿啸”等,形象地展现了鼓山灵源洞的险峻和幽静。这些描绘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诗中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如“云根”、“石髓”等,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意味。
3. 整首诗歌以自然景观为主线,通过对鼓山灵源洞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种情感贯穿于诗歌始终,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4.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境深远。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蔡襄的《游鼓山灵源洞》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秀诗歌,通过对鼓山灵源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相关诗词
-
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
无遮四壁任萧然。
万象森罗为斗拱,瓦盖青天。
无漏得多年,结就因缘。
修成功行满三千。
降得火龙伏得虎,陆路神仙。
-
旭日照高岑,天风振远林。
不分沧海色,那识白云心。
瑶树空香满,珠林积翠深。
坐来明月上,何处起潮音。
-
灵源分左界,千仞落飞泉。
散作一空雨,长如四月天。
挂崖寒练直,溅席水珠圆。
湫石龙应在,岩扉浮翠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