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进诗》
叠耸青峰宝炬森,端门初晚翠华临。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 天上清光开夜色,人间和气阁春阴。 要知尽作华封祝,四十年来惠爱深。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叠耸青峰宝炬森,端门初晚翠华临》是一首描绘宫廷夜晚景象的诗,通过对宫殿灯火辉煌、祥瑞之气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皇帝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
首联“叠耸青峰宝炬森,端门初晚翠华临”,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宫殿比作青翠高耸的山峰,宝炬如同林木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华丽的氛围。而“端门初晚”则点明了时间,暗示了夜晚的降临。
颔联“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全归万众心”,诗人表达了对皇帝巡游的敬仰之情,并指出这种巡游并非为了追求元宵节的欢庆,而是为了万民的幸福。这一句体现了皇帝的仁爱和公正,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
颈联“天上清光开夜色,人间和气阁春阴”,诗人描绘了宫殿灯火辉煌、祥瑞之气的景象,以及人间和气融融的氛围。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尾联“要知尽作华封祝,四十年来惠爱深”,诗人以华封木祝为喻,表达了对皇帝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华封木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他因对国家的忠诚和爱戴而受到神仙的赏赐。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皇帝四十年来惠爱百姓的感激和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宫殿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典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
创作背景
《上元进诗》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的上元节,也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在这首诗中,蔡襄描绘了上元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写道:“繁灯如星映玉楼,月色如水洒金沟。”这里的“繁灯”指的是元宵节夜晚街道两旁挂满的彩灯,而“玉楼”则是指皇宫中的建筑。诗人通过对比明亮的灯光和皎洁的月光,展现了上元节夜晚的美丽景色。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声鼎沸喧夜市,车马如流过长街。”则描绘了上元节夜晚人们欢聚一堂、热闹非凡的场景。诗人用“人声鼎沸”形容人们的喧闹声,用“车马如流”形容街道上的繁忙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上元节的盛况。
最后一句诗:“但愿年年好时节,共赏花前月下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他希望每年都能度过如此美好的时光,与亲朋好友共同欣赏花前月下的美景。
总的来说,《上元进诗》以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宋代上元节夜晚的繁华景象,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为我们了解宋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相关诗词
-
太华峰头十丈莲。
春风种种锦城边。
只缘仙驭来人世,要作鳌头看上元。
添宝篆,注金船,曲眉环绕侍歌筵。
呼童快秣朝天马,後夜端门月正圆。
-
甲乙遇灾年,周隋送上弦。
妖星六丈出,沴气七重悬。
赤县空无主,苍生欲问天。
龟龙开宝命,云火昭灵庆。
万物睹真人,千秋逢圣政。
祖宗玄泽远,文武休光盛。
大号域中平,皇威天下惊。
参辰昭文物,宇宙浃声名。
汉后三章令,周王五伐兵。
匈奴穷地角,本自远正朔。
骄子起天街,由来亏礼乐。
一衣扫风雨,再战夷屯剥。
清明日月旦,萧索烟云涣。
寒暑既平分,阴阳复贞观。
惟神谐妙物,乃圣符幽赞。
下武发祯祥,平阶属会昌。
金泥封日观,璧水匝明堂。
业盛勋华德,兴包天地皇。
孝思义
-
东风几日,觉寒犹甚。
纤手偷携笑齐禁。
对初三微月,重到团栾,铺地水处处袜罗凉浸。
周郎三爵后,顾曲无心,争忍厌厌夜深饮。
只合并头眠,有限春宵,切莫负暖香鸳锦。
最难得,相逢上元时,且过了收灯,放船由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