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杂兴十二首》
城市尘埃不见诗,西村东坞可寻谁。 夏前十日尝新麦,政是江南最好时。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城市尘埃不见诗,西村东坞可寻谁。夏前十日尝新麦,政是江南最好时》是一首描绘江南乡村生活的诗,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句“城市尘埃不见诗”,诗人以城市为背景,描绘了城市中的尘埃和喧嚣,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的向往。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渴望寻找一个能够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地方。
“西村东坞可寻谁”一句,诗人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这里的“西村东坞”是诗人的想象之地,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充满自然气息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个地方,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夏前十日尝新麦”一句,诗人描绘了乡村的新麦收割季节,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句诗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朴素和简单,人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然,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和欲望。
最后一句“政是江南最好时”是对整个乡村生活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江南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江南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希望自己能够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风光、生活环境、丰收季节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
创作背景
《春晚杂兴十二首》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一组诗作,创作于北宋末年。这组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傍晚时分所见所感的一系列景象和心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方回生活在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沉湎于享乐,荒废政事,导致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同时,金朝势力逐渐崛起,对宋朝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方回的诗歌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赏析:
1. 自然景观描绘:方回在《春晚杂兴十二首》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观,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这些描绘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生活琐事反映:方回在诗中还通过描绘一些生活琐事,如“儿童相戏逐花影”、“渔翁夜唱沧浪曲”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3. 人生哲理抒发:在《春晚杂兴十二首》中,方回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琐事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命运、世事无常的感慨。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无奈和感慨。这种哲理性的抒发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4. 情感真挚流露:方回在《春晚杂兴十二首》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生活琐事和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如“白发悲花落,青楼悔少年”,表达了作者对青春逝去、岁月无情的惋惜和悔恨。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性。
总之,《春晚杂兴十二首》是方回在北宋末年创作的一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傍晚的自然景观和生活琐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世事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这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的窗口。
相关诗词
-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