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新晴》
湖边膏雨弄晴时,桃杏红争锦一机。 杨柳也如新及第,向人争舞绿罗衣。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湖边雨后春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湖边雨后初晴的景象,以及盛开的桃杏花和婀娜的杨柳,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首句“湖边膏雨弄晴时”,诗人以“膏雨”形容刚刚下过的春雨,这是非常恰当的,因为春雨的滋润大地、滋养万物的特性,在许多文化中都被如此描绘。而“弄晴时”则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阳光透过云层,照耀在湖边,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桃杏红争锦一机。”中,“桃杏红”描绘了盛开的桃杏花,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锦似绣,争奇斗艳。这一句将花朵的颜色和数量都具体化了,“一机”则暗示了花朵之多,如同一幅繁花似锦的画卷。
“杨柳也如新及第”一句,诗人运用了“及第”这一中国传统的象征性词汇,将杨柳比作新科及第的状元。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及第意味着成功和荣誉。在这里,诗人将杨柳的柔软、婀娜和新生力量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向人争舞绿罗衣。”一句中,“争舞”表现了杨柳在春风中舞动的姿态,“绿罗衣”则描绘了杨柳的颜色。这句诗将杨柳的动态和颜色都表现得生动形象,仿佛读者可以亲眼看到杨柳在风中舞动的优美姿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湖边雨后初晴的景象,以及盛开的桃杏花和婀娜的杨柳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
创作背景
《湖上新晴》是宋代诗人宋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雨后湖光山色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宋伯仁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文人墨客仍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宋伯仁就是其中之一。《湖上新晴》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1. 诗句意境:诗中通过“湖光”、“山色”、“新晴”等意象,展现了一幅雨后湖光山色的美景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湖面波光粼粼、山峦苍翠欲滴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2. 情感表达: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悠然”一词,传达了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愉悦。这种心境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湖光”与“新晴”相互映衬,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波纹”与“衣裳”相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波光粼粼。这些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结构布局:这首诗的结构紧凑,前两句描绘景色,后两句表达情感。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为后两句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而后两句则通过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总之,《湖上新晴》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宋代山水诗的佳作之一。
相关诗词
-
恼烟撩露。
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
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
随群暂遣愁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
湖上西风急暮蝉。
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
帘外飞花湖上语。
不恨花飞,只恨人难住。
多谢雨来留得住。
看看却恐晴催去。
寸寸离肠须会取。
今日宁宁,明日从谁诉。
怎得此身如去路。
迢迢长在君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