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耕图二十一首·杼耨》

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
破块得甘霔,齧塍浸微澜。
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
谓彼牛后人,著鞭无作难。
作品赏析
这首诗《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是一首描绘春天雨中耕作场景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农夫在雨中耕作的形象,表达了对劳动的敬意和对农夫的同情。 首联“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诗人以雨笠、宿雾、风蓑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雨中耕作的场景,表现了农夫的艰辛和坚韧。宿雾象征着夜晚的雨,而春寒则暗示了天气仍然寒冷,但农夫们仍然坚持在田地里劳作。 颔联“破块得甘霔,齧塍浸微澜”,诗人用“破块”和“啮塍”两个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了雨水滋润田地的场景,表现了农夫们耕作后的喜悦和满足。甘霔象征着雨水,微澜则表现了雨水对田地的滋润。 颈联“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诗人用“四蹄深陷泥中”和“两股酸痛”两个形象生动的词语,描绘了雨中耕作的艰辛,表现了对农夫的同情和对他们坚韧精神的赞美。 尾联“谓彼牛后人,著鞭无作难”,诗人以牛比喻农夫,表达了对农夫的敬意和对他们勤劳精神的赞美。尽管耕作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下去,表现出对生活的坚韧和毅力。 整首诗通过对雨中耕作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敬意和对农夫的同情。诗人通过对农夫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
创作背景
《耕图二十一首·杼耨》是宋代诗人楼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楼璹生活在北宋时期,当时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因此他以诗歌的形式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诗句赏析: 1. 第一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绿色的山峦和原野,白色的河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2. 第二句“子规声里雨如烟”,通过子规(一种鸟)的叫声和细雨如烟的景象,表现了春雨滋润大地的美好景象。同时,子规的叫声也寓意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艰辛。 3. 第三句“村舍无僧井有泉”,描述了乡村的生活场景。这里没有僧人居住,但村民们却有一口清泉供他们使用,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 4. 第四句“老翁牵牛饮溪边”,描绘了一位年迈的老人牵着牛儿来到溪边饮水的情景。这一画面展示了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传达了对勤劳朴实的农民的敬意。 5. 第五句“蚕眠初上麦成绵”,通过蚕茧初长成丝和麦子成熟的景象,表现了春天农事的繁忙。这里的“蚕眠”和“麦成绵”分别代表了养蚕和收割麦子的过程,展现了农民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生活节奏。 6. 第六句“但愿桑麻千亩绿”,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丰收的美好祝愿。桑麻是古代农业的主要作物,千亩绿意味着丰收的景象。这句诗寄托了诗人对农民幸福生活的期盼。 7. 第七句“不遣风沙暗渭川”,意味着诗人希望农民们能够克服困难,抵御自然灾害,保持农田的肥沃。这里的“风沙”和“渭川”分别代表了自然灾害和农田,诗人希望农民们能够战胜困难,保卫家园。 总的来说,《耕图二十一首·杼耨》这首诗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农民劳作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诗词关键字: 作难 四蹄 微澜
相关诗词
  • 1
    [清]
    艳福如斯也!
    记年华,同年二百,君其少者。
    刚是凤池骞翥后,又结鸳鸯香社。
    看此去雕鞍宝马。
    袍是烂银裳是锦,算美人名士真同嫁。
    好花样,互相借。
    淋漓史笔珊瑚架。
    说催妆,新诗绮语,凡人传写,才子风流涂抹惯,莫把眉痕轻画。
    当记取初三月夜。
    欲问大罗天上事,恐小姑群婢同惊讶。
    属郎语,声须下。
  • 2
    [宋]
    淡淡晴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 3
    [宋]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