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图二十四首·织》
青镫映帏幙,络纬鸣井栏。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 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苧单。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青镫映帏幙,络纬鸣井栏》是一首描绘夜晚纺织场景的诗,通过对青镫、络纬、风露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织布女工的辛勤工作的描述,表达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辛酸。
首句“青镫映帏幙,络纬鸣井栏”中,青镫指的是青色的灯,映照着帷幙(帷帐),营造出宁静而昏暗的氛围。络纬,即纺织用的纺锤,在井栏边发出鸣叫声。这种环境设定为后面的描绘提供了背景。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两句直接描绘出织布女工正在辛勤工作,她们挥动手臂,发出轧轧的声音。同时,风露袭来,使人感到寒冷。这里不仅体现了劳动的艰辛,也暗示了女工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工作。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两句描绘了女工们工作的细节。她们辛勤地度过年华,穿梭着丝线,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布匹。每一梭的完成都代表着她们的努力和进步,每一段丝线的复始,都象征着生活的重复和希望。
最后,“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苧单”两句是对富贵人家的劝告,提醒他们应当体恤织女们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衣物。这两句也暗示了社会的阶级差异和贫富差距,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纺织的场景,通过女工们的辛勤工作和艰苦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其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
创作背景
《织图二十四首·织》是宋代诗人楼璹创作的一首描绘女性纺织生活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朝,当时中国社会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尤其是纺织业。诗中通过对女性纺织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诗的全文如下:
```css
织女当户织,机杼声相续。
朝来采桑叶,日暮还家宿。
辛勤度日月,不辞劳碌苦。
但愿蚕丝好,换得锦衣簇。
```
1. 创作背景:宋朝时期,纺织业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纺织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纺织业成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织图二十四首·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2.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女性纺织生活的场景,表现了她们勤劳、质朴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织女”代表了当时从事纺织工作的女性,她们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不辞劳碌。同时,她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如“蚕丝好,换得锦衣簇”。
3.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女性纺织生活的场景展现得栩栩如生。诗中的“织女当户织,机杼声相续”描绘了女性在家中忙碌的身影;“朝来采桑叶,日暮还家宿”则表现了她们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辛勤度日月,不辞劳碌苦”则强调了她们勤劳、质朴的品质;“但愿蚕丝好,换得锦衣簇”则表达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社会意义:《织图二十四首·织》通过描绘女性纺织生活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女性的勤劳品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此外,这首诗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宋朝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关诗词
-
艳福如斯也!
记年华,同年二百,君其少者。
刚是凤池骞翥后,又结鸳鸯香社。
看此去雕鞍宝马。
袍是烂银裳是锦,算美人名士真同嫁。
好花样,互相借。
淋漓史笔珊瑚架。
说催妆,新诗绮语,凡人传写,才子风流涂抹惯,莫把眉痕轻画。
当记取初三月夜。
欲问大罗天上事,恐小姑群婢同惊讶。
属郎语,声须下。
-
淡淡晴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