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高平北岩》

[宋]未知
路入仙峰不记重,一轩潇洒桧阴中。
溪山括尽丹青巧,天地驰回造化工。
风剡鳞波清枕簟,日扶花影上帘栊。
来游绝异人间景,身世依稀到蕊宫。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对仙峰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山中清幽生活的向往。 首句“路入仙峰不记重”,用“不记重”三个字简洁地写出了诗人进入仙峰山后流连忘返的状态。诗人似乎陶醉在这迷人的山中景色中,不知不觉已经来过多次,所以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一句为读者开了仙峰山那神秘的大门,引领着读者去领略那里的美景。 “一轩潇洒桧阴中”句,诗人通过“轩”、“桧”、“阴”等字词,生动地描绘出仙峰山中的一角,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在这里,桧树在微风中摇曳,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溪山括尽丹青巧”句,诗人用“溪山”、“丹青”、“巧”等字词描绘出仙峰山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造化的伟大。诗人说这里的美景即使是丹青高手也难以描绘出来,这更突显了仙峰山景色的绝妙。 “风剡鳞波清枕簟”和“日扶花影上帘栊”两句,诗人用“风剡”、“鳞波”、“清枕簟”、“日扶花影上帘栊”等字词,描绘出山中清幽、宁静的环境,让人感受到山中生活的恬静和安详。 最后两句“来游绝异人间景,身世依稀到蕊宫”,是诗人对山中景色的赞美之情的抒发。诗人说这里的美景让人觉得仿佛不是人间,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一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也使得诗歌主题得到升华。 整首诗通过对仙峰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山中清幽生活的向往。诗人运用了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字词的选择和运用,将仙峰山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宁静、清幽生活的向往,使得诗歌主题更加深刻和感人。
创作背景
《高平北岩》的创作背景与唐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首先,这首诗的产生与永贞革新失败以及“二王八司马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事件导致了许多革新派人士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其中包括诗人自己。诗人在被贬之地生活了多年后,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困苦和磨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其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苦和愤懑。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苦闷。 综上所述,《高平北岩》的创作背景包括了政治变革的失败、诗人的贬谪经历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深情厚谊的诗篇。
诗词关键字: 鳞波 花影 丹青
相关诗词
  • 1
    [明]
    艳艳春墀发花朵,寂寂春寒试灯火。
    人日何人清夜沈,玉茗堂前风月可。
    向昔登高平远间,满目沧浪无土山。
    就中有人郑君美,学富文清幽意闲。
    信美闲游动千里,如花揽结金陵子。
    但闻春草为春生,几见情人为情死。
    采葛成衣秋奈何,看朱成碧春又过。
    冉香亭下神姑酒,忽忽江皋离恨多。
  • 2
    [明]
    水北多僧寺,生公院最幽。
    地高平受月,林密静宜秋。
    梵语中天应,钟声下界浮。
    文园多病客,回首欲淹留。
  • 3
    [明]
    紫云雪后绕关山,圣主巡游尚未还。
    风起满城闻凤吹,日高平地识龙颜。
未知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