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观水》
点点风帆底处还,似无似有海门山。 白鸥却怕潮头恶,闲卧汀花野草间。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海上景象,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风帆、海门山、白鸥、汀花野草等元素在风起潮涌时的动态美。
“点点风帆似无似有海门山”这句诗首先吸引人的目光。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海中船帆的视觉效果,以“点点风帆”来形容,给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感觉。这样的描绘,既表现了风的轻柔,也暗示了海的广阔。“似无似有海门山”则更增添了诗的神秘感,让人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标志——海门山。这样的描绘给人一种宽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
“白鸥却怕潮头恶,闲卧汀花野草间”一句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象和内涵。诗人把白鸥拟人化,描述它们在潮头汹涌时感到害怕,这说明大自然的威力是无情的。然而,白鸥最后选择的是“闲卧汀花野草间”,即安静地躺在汀花野草之间。这种选择展示了白鸥的适应力和坚韧精神,也从侧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理解。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拟人等多种手法,色彩鲜明,富有想象力。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展现了风帆、白鸥等元素在风起潮涌时的动态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首诗也传递出一种自由、坚韧和无畏的精神,引人深思。
|
创作背景
**《洛阳桥观水》的创作背景与宋代洛阳桥的一次洪水灾害有关**。具体创作背景如下:在宋代的某个时期,洛阳桥遭遇了一次大规模的洪水,洪水汹涌澎湃,对桥梁和周围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诗人朱正中亲眼目睹了这一壮观的自然景象,被洪水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洛阳桥观水》。诗歌通过描绘洪水的浩渺和桥梁的险象环生,表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畏与坚韧。
相关诗词
-
水乡真个似三吴,碧淀涵秋水鉴湖。
十里香风起莲萼,半空飞雪下鸥雏。
隄森古木严征仗,塞缭方田展角图。
闲舣洛阳桥畔饮,风涛还到引中无。
-
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
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
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
考之溱洧功何辽,千古万古无倾摇。
-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惟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