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晚望(一作夕次华阴北亭)》

清晨孤亭里,极目对前岑。
远与天水合,长霞生夕林。
苍然平楚意,杳霭半秋阴。
落日川上尽,关城云外深。
方予事岩壑,及此欲抽簪。
诗就蓬山道,还兹契宿心。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清晨登上孤亭时所写,通过对孤亭四周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归隐山林、摆脱官场束缚的向往。 首联“清晨孤亭里,极目对前岑”,写作者在清晨时分独自坐在孤亭里,目光远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眼前的山峰,也就是“前岑”。作者用“极目”和“对”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景色欣赏中的状态。这也暗示了作者此刻的宁静和闲适。 颔联“远与天水合,长霞生夕林”,作者继续描绘眼前的景色,随着夕阳的西下,天色渐渐暗淡,霞光在傍晚的树林中冉冉升起,远处的山峰和水面融为一体,景色非常壮观。作者用“远与天水合”来形容山峰的高耸,用“长霞生夕林”来描绘晚霞的美丽,既表现出自然景色的壮丽,又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颈联“苍然平楚意,杳霭半秋阴”,笔锋一转,由描写自然景色转向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在这里用了“苍然”、“杳霭”等词语来形容“平楚”,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赏之情。同时,“半秋阴”也暗示了作者此时已经到了秋天的傍晚。 尾联“落日川上尽,关城云外深”,作者再次描绘夕阳西下的景色,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河流、山川都显得格外宁静。“尽”字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不舍,“云外深”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以及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诗人通过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归隐的向往也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闲适,这也是这首诗所传达的主要情感。
创作背景
《晚望(一作夕次华阴北亭)》是唐朝诗人林琨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是,可以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信息。 首先,诗的题目《晚望》或《夕次华阴北亭》表明诗人是在黄昏时分,在华阴北亭这个地方停留,观赏周围的景色并有所感怀。华阴位于陕西省,北亭可能是华阴附近的一处景点或建筑物。 其次,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孤独、思乡等情感。这可能与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关,比如可能是在外漂泊、旅途孤独等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 综上所述,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晚望(一作夕次华阴北亭)》这首诗可能是在黄昏时分,诗人林琨在华阴北亭停留观赏景色时,表达了孤独、思乡等情感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词关键字: 极目 山道 落日
相关诗词
  • 1
    [唐]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 2
    [唐]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 3
    [魏晋]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务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
    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